陸作家劉同北漂打拚 實現自我

電影《匆匆那年》劇照。(本報系資料照片

劉同《誰的青春不迷茫》曾在2014年獲選爲中國作家年度最佳勵志書。(取自博客網路書店

大陸光線影業副總裁、暢銷作家劉同以自己的經驗鼓勵兩岸年輕人面對迷茫青春。(記者李怡芸攝)

「現在在北京也能遇到不少臺灣朋友,就像我當年選擇『北漂』覺得有更多實現自我的機會。」現任大陸最大的電影公司,光線影業副總裁、暢銷作家劉同首次的臺灣之行,他認爲兩岸年輕人的迷茫都相同,突破關鍵在於是否勇於付出、積極尋求改變。

記錄自己的20歲,10年後回頭檢視,劉同《誰的青春不迷茫》曾在2014年獲選爲中國作家榜年度最佳勵志書、亞馬遜年度10大好書,在陸上市5個月就銷量破百萬,是噹噹網2014年度非虛構類暢銷第1名。去年同名電影亦創下1.78億(人民幣,下同)的票房佳績

慶幸自己20歲不挑剔

「我特別感謝年輕時的自己!」劉同猶記得剛從湖南郴州到北京,住處附近一個學校食堂的「土豆蓋飯」是他的最愛,便宜好吃,「5塊錢一份」,他連吃了半年。去年重回舊地吃了一樣的土豆蓋飯,第一口便讓他落淚:「原來這麼難吃!」但他慶幸20多歲的自己不挑剔,願意拚。

北漂青年走到今天頂着知名影業公司副總裁的光環,劉同以過來人分享:「青春不外是迷茫和孤獨的。與其抱怨身處黑暗,不如提燈前行。」新作《向着光亮那方》亦在臺推出繁中版,而他此行對臺灣最深刻的感受與感動,在於臺灣正因爲小,「把心思做得細細的,考慮得到自己的每一點心思,照顧得到其他人每一點的立場。」連路邊攤滷肉飯,都有匠人精神

看臺灣的「小確幸」,劉同認爲沒什麼不好,他分析現在大陸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留在4、5線的家鄉城市,用自己的方式在小地方過精緻的生活,「找到自己覺得最舒服的狀態,就是成功。」劉同也觀察,現在大陸日益分衆市場,年輕人也愈來愈會「造圈子」,以他作爲光線影業副總裁的角度來看,今日好的作品不必人人喊好,而是創作者寫自己擅長的作品,感受一部分人就夠了。

好作品不必人人喊好

劉同的《誰的青春不迷茫》系列作品被譽爲「最懂年輕人」,同名電影也被視爲打破青春題材電影的套路,既沒有《匆匆那年》的墮胎,也沒有《小時代》的極盡奢華。劉同認爲大陸的青春電影確實有着同質性過高的現象,但目前已在轉變中,「大家都在尋求新的題材和敘事,青春電影不會走到盡頭,而是不斷開發出不同的青春片。比如我非常喜歡的《芭蕾之夢》(臺譯舞動人生》),誰說不能算是青春片呢?」

不論是回憶情懷、奢華名牌,劉同認爲都是今日青春電影的成功嘗試,而他相信:「未來更看重不是大明星、大IP,而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