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生晴一郎/臺灣,使我想起兒時家鄉的盛夏

桃園神社興建於西元1938年,是臺灣日治時期建造的一座神社,現爲桃園市忠烈祠。(圖/民政局提供)

現在正值日本的暑假,一些外國朋友也會趁此時來東京旅遊。陪他們遊覽時,我常會帶他們去一些日本人覺得有趣的地方,但他們似乎無法瞭解那些地方的魅力所在。例如,西照強烈的夏天,我喜歡帶他們去一些不怎麼有名的神社。因爲日本神社裡會有一處圍繞着幾棵大樹空地,四周滿是蟬鳴,這樣的情景總會讓我感到獨特的寂寞,彷彿感嘆着盛夏天就要結束了。而這樣的感受可能不少日本人能夠體會,因爲暑假孩子們總愛到神社空地玩耍,可一聽到蟬鳴,就會知道快樂的暑假即將結束。

其實,日本人是個熱愛感受四季變遷的民族,特別容易感受夏冬所萌生的情趣,與春秋的些許不同。尤其對九州等日本西部地區出生的日本人來說,夏天和冬天總會想起童年時代,是個容易喚醒鄉愁的季節。無論是沒有空調的木造房舍裡嫋嫋燃起的蚊香屋檐下的悅耳風鈴聲,或是海邊防曬乳防的香氣,還有遠方播送着高中棒球比賽的收音機聲響等,這些畫面,都是40歲以上日本人印象中的夏天風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社會最大的變化,就是人口大量往城市聚集。雖然大戰之前東京的人口數已佔日本總人口數的10%以上,但那時因爲還沒開始東京大都市圈(包括東京郊區的多摩、埼玉縣、神奈川縣千葉縣等)的開發,所以尚未出現像現今人口過度集中的現象。然而隨着經濟高度發展,東京大都市圈人口與機關集中的現象愈來愈明顯,2010年,東京大都市圈人口已從1950年的1,300萬人增加到3,500萬人,佔全日本人口的27.8%。目前,全日本則有49%的人口,集中在包括大阪大都市圈和名古屋大都市圈等日本三大都市圈。

所以,很多日本人出生之前或是孩提時期,他們的父母就已從老家移居到大城市,但因爲父輩們還留戀着老家的生活,所以會在暑假期間帶着孩子回家鄉待着。小學時的我也是每年暑假就回九州,然後在老家待上一個多月。祖父祖母(也有外祖父外祖母)經常帶我去百貨商店裡的食堂(高度經濟成長時期,尤其日本大城市以外的地方,百貨商店裡的食堂就是當地最熱鬧的地方)、海邊或游泳池等地方。在老家的日子跟在東京的生活非常不一樣,故鄉的山、海,傳統的木造房屋、小學裡的大操場(東京的學校操場都不大),都是孩子們玩耍的理想之地。

▲木造傳統房舍的商店,彷彿走進日本的時光隧道。(圖/視覺中國CFP)

可是到了中學和大學,爲了準備考試、參加課外活動,我們愈來愈沒有時間回老家,更別說上班後就更難有時間回去了。尤其長輩們相繼去世,兒時玩伴們也都到大城市打拚,回老家的頻率就變得更少了。另一方面,老家的風景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一整排木造房舍的商店街,變成和東京一模一樣林立連鎖商店的現代街道,有着大操場的小學校,也因爲學生過少停辦了。那個曾是我們記憶裡的家鄉,漸漸消逝在遠方。

1950到1970年,是日本人口大量涌入大都市圈的時期(即開始有很多孩子利用暑假回老家的時期),也因爲當時經濟成長最爲繁榮,而被稱爲「日本的黃金時期」。然對現今不少日本人來說,老家的消逝宛如日本黃金時期的結束。夏天的景緻、神社的蟬鳴,那些再也喚不回的老家甜蜜記憶,更讓人不禁想問:這樣的人生、這樣的時代變遷,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在臺灣,每當我看見舊式商店或寺廟,就會讓我想起兒時的家鄉,不少日本遊客也會發出「真令人懷念啊!」的感嘆。或許,因爲臺灣仍保有許多日本時期的光景,喚醒了我們沉睡許久的夏日記憶吧⋯⋯

好文推薦

麻生晴一郎/科舉高考 選人才還是選蠢才

麻生晴一郎/中國人權問題 日本人的GDP指標

麻生晴一郎/一種友情兩國各表

►►►►►掌握最新觀點,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麻生晴一郎,畢業於東京大學國文系。1987年在哈爾濱打工,開始關注中國議題,着有《找中國「草根」》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