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被中國總理接見,改不了特斯拉被中國車企“羣毆”的命運

4月28日,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到訪中國。特斯拉中國先後兩次在官方微博上發聲,均提及加速其完全自動駕駛技術(Full-Self Driving,FSD)在中國的落地。加之特斯拉在第一季度財報中宣佈會將重心進一步向自動駕駛傾斜,外界普遍認爲,FSD落地中國正是馬斯克本次訪華的關鍵議題。

而從算法、數據、算力和商業模式這4個角度來看,FSD在中國落地的方式可能會有以下考量:

其一,特斯拉FSD V12版本有望在中國落地

自動駕駛領域的一些專家預測,特斯拉不太可能爲中國市場回退至V11版本,因爲V12的端到端神經網絡版本已推出,回退將帶來高昂的開發和維護成本。因此,FSD V12版本在中國落地的前景還是被普遍看好。V12的泛化能力在德國首次展示時就得到了驗證,獲得了試駕者的高度評價,即使在複雜交通情況下也僅需少量的人工干預。

特斯拉對FSD技術的信心也在其近期的一系列動作中得到了體現。4月初,特斯拉將“FSD Beta(測試版)”標籤更改爲“FSD Supervised(監督版)”,並在近期將賣斷和月訂閱價格下調至8000美元和99美元,在北美市場進行全量推送。這一舉措也在爲其在中國市場的推廣鋪平道路。

然而,FSD V12版本在中國落地仍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2020年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發佈了限制人工智能(AI)軟件出口的新規,自動駕駛和其他自動化設備的目標識別軟件(無論民用或軍用)都在限制範圍之內。不過,有相關業內人士分析認爲,由於FSD V12本質上仍屬於L2級駕駛輔助功能,因此可能會不在美國禁令限制的範圍內。

其二,與百度公司合作尋求解決方案

特斯拉全自動駕駛系統(FSD)在中國市場的落地進展正面臨數據採集的難題。據特斯拉內部人士透露,數據採集是當前FSD在中國落地的主要瓶頸,但它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特斯拉在智能駕駛系統的技術方案迭代速度上或比國內第一梯隊玩家早了一到兩年。

特斯拉的FSD系統以數據驅動的神經網絡模型爲主要技術,需要收集路面信息數據並上傳,進行模型訓練。然而,在中國,由於法規要求所有智能駕駛系統都需要獲得測繪資質才能在公共道路上運行,特斯拉作爲外資企業,必需與具備資質的企業合作以進行數據採集。

4月20日,百度宣佈與特斯拉達成多項合作,儘管具體合作內容未涉及FSD,但據路透社之報道,百度已授權特斯拉使用其在中國公共道路上收集數據的測繪許可證,這一合作將使特斯拉的車隊能夠收集道路佈局、交通標誌、附近建築物等環境信息,對FSD的模型迭代至關重要。

然而,與百度的合作不僅限於資質借用,還涉及到數據脫敏、質量、所有權等問題。特斯拉的數據訓練也面臨着現實挑戰,包括海外訓練數據的可能性。特斯拉雖已獲得數據安全合規認證,但它如何在滿足中國法規下高效利用和訓練數據仍待解決。有分析認爲,中美之外的第三方數據存放模式在當前法規下可能難以實施,境內數據閉環處理將更爲複雜。

馬斯克在此次訪華前曾表示,智駕和AI競爭需每年100億美元投入,但中美緊張關係可能會影響中國算力建設。儘管如此,他認爲V12在中國仍有推廣潛力。V12憑藉強大的泛化能力,在全球測試中表現出色,進入中國市場後僅需微調即可適應。專家指出,本地化微調算力需求僅爲基礎訓練的10%。

其三,特斯拉FSD進入中國後如何變現?

特斯拉當前正嘗試着多種商業模式,包括買斷、訂閱制、推出“特斯拉滴滴”服務、FSD技術授權及Robotaxi業務,但這些模式在中國市場統統都遭遇到挑戰,因爲中國的自動駕駛方案普遍是免費的,消費者主要根據車型是否配備智駕系統來定價,而非單獨支付其系統費用,因此FSD的定價策略必須新考量,這將斷掉特斯拉的一大塊“回血”。而且,中國人力成本低且靈活就業人口多,本土出行服務在價格上更具優勢,特斯拉需進一步驗證其服務在中國市場的現實競爭力。

而在授權領域,特斯拉的FSD技術雖然“號稱”全球領先,但它實際上並沒有經受過中國市場的嚴峻考驗,而且,由於FSD自身尚未達到真正全面自動駕駛的成熟度,對中國市場來說更是如此,這對特斯拉的授權業務形成了一定挑戰。當然,FSD V12版本在中國市場能推出,就有望爲特斯拉產品注入新的競爭力,帶來額外的溢價空間。同時,中國市場的龐大數據資源將有力推動特斯拉自動駕駛模型的持續優化,爲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全面佈局(ALL IN AI)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現在還有一個更爲現實且棘手的問題,就是特斯拉品牌和特斯拉汽車產品在中國已經面臨市場衰退的現實問題,隨着比亞迪在產品銷量上的縱向崛起,和隨着華爲智駕系統在專業能力上的橫向大突破,已經成爲特斯拉汽車和它的FSD系統在中國面臨的兩座難以逾越的高山。

實話說,2024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早就不是2018年的市場,特斯拉即使能把FSD V12版本在中國推出,但它能不能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羣毆”中生存下去,這還是要劃一個巨大的問號的;其實,在除了中國以外市場,如潛力巨大的歐洲市場,特斯拉汽車和其FSD也沒有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展現出多大的優勢和競爭力,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至於這背後的真正原因,我們認爲,還是在於美國製造業和美國的汽車工業的整體墮勢實在太大,一個特斯拉公司是根本接不住的。

也許特斯拉公司未來的真正出路在於與中國的頭部新能源汽車企業合資和融合,而不是作爲直接的市場對手。(策劃:芷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