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蕭林:讓文物“下凡”,遊走人間

他曾參與《國家寶藏》《唐宮夜宴》《元宵奇妙夜》的製作,開發“考古盲盒”。作爲河南博物院院長,他對如何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有獨到見解。他認爲,羣衆對考古和文物始終保持“神秘仰望”的姿態肯定不行,必須讓文物“下凡”,遊走人間,讓文物“說話”,多些人間煙火氣。

從《唐宮夜宴》《元宵奇妙夜》的相繼出圈,到博物館文創產品“考古盲盒”的火爆全網,河南博物院頻上熱搜。河南掀起“考古熱”,離不開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的執着堅守。“文物不再是塵封古董,讓文物‘下凡’,遊走人間,讓文物‘說話’,多些人間煙火氣,讓老百姓看得懂、感興趣、想參與、有收穫”,這是他對文物“活”起來的樸實解讀。

如何讓考古與文物不再是“神秘仰望”,是馬蕭林一直思考的事情,這或許和他近20年的考古經歷密切相關。20世紀90年代,馬蕭林踏入考古行業,多年的田野考古,加上國外留學訪學的閱歷,讓他靜氣沉心解讀歷史的同時,也在苦苦思索如何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馬蕭林認爲,這個“活”字有兩層含義:一是讓文物走出“深閨”,只有動起來,才能更多地走近羣衆;二是讓文物走進百姓生活,把“文物”帶回家。“想讓文物火起來,必須吃透兩頭。”馬蕭林告訴筆者,既要吃透文物背後塵封千年的歷史,解讀深厚的文化意蘊,做到胸有丘壑、眼有星辰,又要吃透羣衆的心理,精準分析百姓的喜好,找準結合點,激活興奮點

拿着迷你版“洛陽鏟”,小心翼翼地把土塊挖開,將表面的浮塵一一掃去,你可能會見到青銅器印章玉佩等文物仿製品。“考古盲盒”使“文物”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也成功勾起了大批年輕人走近考古的興趣。馬蕭林認爲,每個考古人都是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吸引百姓圍觀,讓公衆參與和了解,讓社會共享共用,這是考古者的本分。

“每一件文物,絕不是靜止的古董,而是活着的歷史;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記載民族血脈的基因密碼。”馬蕭林深知,考古文博人的使命和擔當就是解讀歷史,破譯密碼,“文博人在研究藏品、解讀藏品時,要以文物爲支點,精準定位文物背後關於中華文明包容多元一脈相承的歷史與時代價值,發現更多祖國大地上的豐沛遺存與文化記憶。”

編鐘骨笛依次奏響,一羣彩繪陶俑逐漸從博物館中“走出來”,幻化成唐宮少女,鮮活又生動。“這是科技賦能創新文化產品。”馬蕭林說,科技賦能不僅能讓文物會說話、動起來、活起來,也能讓厚重的歷史文化穿越時空,更好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

創新表達方式,讓文物流行起來。馬蕭林認爲,《國家寶藏》的熱播、“考古盲盒”的走紅、《唐宮夜宴》和《元宵奇妙夜》的出圈,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撐。因此要及時、有效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數字“黑科技”,開發沉浸式展覽和體驗。同時還要藉助短視頻和社交平臺等傳播領域的新技術,讓文化產品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更強的力度迅速傳播並維持熱度

文物要真正“活”在當代,離開了具體的生活場景,離開了地域文化的浸潤,作爲遊客淺嘗輒止,很難領會其精粹。“考古成果是青少年認識歷史、傳承文化的鮮活教材。”馬蕭林提出,對傳統文化內核的精準認識,在表現形式上融合好科技力量,充分調動傳播推廣的途徑,是讓文物“活”起來、讓傳統文化“潮”起來的有效路徑。他認爲,在打造社教活動、沉浸式體驗、文創產品等品牌體系的同時,必須堅守底線思維,避免過度娛樂化、媚俗化,一味追求所謂的關注度、流量和出圈。“文物活起來,並不是簡單地走進生活。要把文物凝結的文化信息推向社會,這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身的文化本源。”馬蕭林說。

最近,三星堆相關話題頻上熱搜。“要讓文物活起來,就要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在馬蕭林看來,“物無定味,適口者珍”,對了自己的胃口,就是真正地道的文化大餐。這也充分說明,優秀文化產品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並非曲高和寡,更不是乏人問津。博物館要真正放下包袱,和年輕人進行真誠的交流和對話,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有趣的創新。他認爲,作爲文物考古工作者,要正視和順應公衆的多元需求,以更加包容和開放的心態“開門辦考古”,“不僅讓世界看得到,也能讓世界看得懂,從而增進世界對中國的認知和理解”。

馬蕭林對文物活起來有其深入思考和廣泛實踐,同時也持續關注着文物保護的進展。針對日前3遊客在長城牆體刻字留念的事件,馬蕭林指出,文物破壞違法成本低,讓違法者有恃無恐。他認爲,在加強宣傳引導的同時,必須讓文物保護長出“鐵齒鋼牙”,設立文物違法行爲“黑名單”,讓違法者寸步難行。爲此,作爲全國政協委員的馬蕭林在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上,先後提交了“加強文物保護執法隊伍建設”“推進實施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進一步發揮文物保護員作用”等提案。馬蕭林表示:“加強文物保護,可以採取‘人防+技防’的措施,利用無人機等科技手段提高防護能力,建立起文物保護志願者隊伍和組織網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馬蕭林說,文物,被人記在心中,被關注和保護,纔不會默默無聞。火起來的不僅僅是文物,更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