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得放心!理財商品評級與時俱進

建構銀髮金融安全防護網」的過程中,除了透過金融工具及服務來滿足銀髮族食衣住行育樂、醫療等各種面向的需求之外,另一個至爲重要、且是金管會現在高度關注的議題,就是在「財富管理」的業務上,如何能讓銀髮投資者「買的安全」,事實上,這也是現在金管會高度關注的議題,更成爲每年金檢的重要範疇

20年未隨市場變化調整

弔詭的是,每家銀行業者據以把關客戶的KYC、銀髮族購買產品風控的最高指導原則,由投信投顧公會所提供的「產品風險等級分類」,雖然把產品細分成RR1至RR5等五個風險等級,這個分類方式從十多年前開始,投信投顧公會則在民國103提出正式的五個風險等級分類方案,期間僅在106年做過小幅修正,自此之後三年多來未再進行任何風險分類方式的調整,於是,這套產品分類方式,一路從債券利率6%、8%的高檔,用到如今1%、2%,期間也歷經不少中南美洲、非洲等新興市場暴起暴落的匯率風險,但這套產品風險分類法則卻沒有更動,一直延用至今。

當然,中間也包括臺股殖利率近幾年來走向全球前段班,以及臺股成交量從不到千億元,走向3千億元、臺股大盤指數從5千多點走向破萬六的這段歷程,但對於臺股的評級,卻依然列爲最高風險評級,就連現在號稱「國民基金」的0050、0056等ETF,這種已經把全臺灣名列前茅最優質的上市公司股票包在一起的ETF組合式臺股基金,則全部都被歸類在最高風險評級的RR5,而且臺股基金還不用讓投資人承擔匯率風險,但反而是這幾年來不少配息吃掉本金的高收債基金、垃圾債基金,尤其是面臨數次新興市場匯率大幅貶值、匯利雙殺衝擊的新興市場高收債基金,卻還是「文風不動」的被歸類在RR3中低風險等級。

一位職掌基金髮行的業者直言這套風險分類標準:「僅反應出市場價格的波動風險,卻無法涵蓋其他如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及匯率風險」。這套風險評級未與時俱進的調整,接下來所有銀行財富管理部門據此所作的客戶KYC(認識客戶)將全部不能真實反映出客戶面臨的真正投資風險,接下來所謂的股債平衡之說、保守型資產配置、積極型資產配置的根據,等於全部顛倒錯置

銀髮族恐誤買高風險資產

銀行財富管理部門人員坦言,投信投顧公會所提出的產品風險評級這套「風控最高指導原則」,的確數十年都未再更動。一位金融業人士更直批,這種過時的風險等級分類的結果:「最後是很多銀髮族在向銀行財管部門買理財商品時,沒資格買0050、0056,但卻可以買到抱了滿手墨西哥阿根廷公債,或是近來頻傳破產的多家大陸企業債券的債券型基金」。

這些高收債、新興市場債基金,因爲披上「債券型基金」的外衣,透過長期以來國人把債券基金和「穩定」畫上等號的迷思,一直成爲多家銀行熱銷給銀髮族的熱門商品,但銀髮族卻不知這套風險分類標準,竟然延用20年都未曾根據實際市場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使自己暴露在極大的投資風險中而不自知。

除了匯率及流動性風險,債券型基金還面臨的另一大考驗,是過去的高利時代恐怕「一去不回頭」。一位大型民營金控高層分析,在2021年2、3月,先是股神巴菲特直接從美國10年期公債的表現,從1981年9月的15.8%下降到2020年同期的0.93%,降了94%;之後新加坡GIC基金執行長林昭傑也分析,在債券報酬率逐年下降下,「過去股債六四比的投資組合模型,過去30~40年報酬率有6~8%,但未來實際報酬率可能只會有1~2%」。

銀行理專販賣理財商品,有錢的銀髮族羣往往是最被瞄準的客羣,但往往也是客訴爭議最大的族羣,特別是投信投顧公會所推出的產品風險分類等級,竟然長達快20年都沒變過,但這二年在疫情肆虐下,全球的股債市場已歷經前所未有的質變,此消彼長的當下,對於理財商品的安全評級,要如何重新檢視才能讓理財商品真能發揮積極累積退休老本功能,而不是成爲「毒藥」,不論是爲上架產品把關風險的公會或主管機關,都應該好好深思如何提示標本兼治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