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復興/美國防部「中共軍力報告」解讀用兵與臺灣定位

戰機從航母遼寧艦上起飛。(圖/CFP)

美國國防部日前公佈了2018年版的「中共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簡稱「中共軍力報告」)。一如近幾年來這個報告的走向,其內容與定位早已超越了中共對臺灣軍事威脅範圍,而概括了中共全球戰略意圖、區域安全策略整體軍事力量暨安全活動之評估。這雖然讓(原始催生這份報告的焦點動機)臺海軍事均衡之比重日漸稀釋,但隨着美國對中共戰略挑戰與銳進的警覺日盛,對中共軍事威脅暨其他地緣政治競爭逐漸採取積極措施圍堵的板塊動態裡,臺灣即便必須從原先在小製作裡飾演主角改成在大戲裡擔任配角,相信也應該是情願、甚至竊喜的。

▲美國國防部2018年版「中共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封面。(圖/翻攝自美國國防部網站

今年報告連圖文共145頁,近四萬言,涵蓋範圍甚廣。與臺灣直接相關內容,除再在強調兩岸軍費差距持續擴大(已達15倍)、臺灣防禦優勢持續流失外,並指出臺灣改全募兵制成本甚高,恐壓縮軍事投資與作業維持領域支出。同時,臺灣正發展以濱海近岸防禦爲主軸非對稱作戰概念,義喻空軍角色將更受倚重。最後這點其實堪稱耐人尋味,因爲之前美方建議臺灣發展「非對稱作戰」系泰半偏重陸上能力與被動防禦。

針對臺灣軍事安全部分,我們且試挑幾點淺論

程攻船飛彈系中共截阻美軍馳援臺海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超地平目標獲取(OTH targeting)能力則對長程飛彈之效能發揮影響至巨。事實上,共軍長程攻船飛彈對我制海與航運亦極具威脅,故設法增強反制中共在超地平偵監方面之能力,實宜爲臺灣建軍優先目標之一。

共軍積極增進其特殊任務機種,以提升其空軍暨整體聯合作戰能力。這些特殊任務機種包括IL-78空中加油機、KJ-200/500/2000等型預警機以及可能會以大型運輸機衍生髮展的指揮管制機型等。針對這些所謂「低密度/高需求」(LD/HD)的高價值兵力,我國可積極研發反制手段與策略,以期在戰時優先壓制,破壞共軍綜合情監偵(ISR)能量,擾斷其有效執行高節奏聯合作戰之能力。

美方對中共大力發展其太空及「反太空」(counterspace)能力有畫龍點睛式的着墨。我對此亦需密切注意,並在國力允許範圍內研擬可行的應對措施(暨或發展類似能力)。

▲2018「中共軍力報告」遼寧艦在中國沿海巡弋路線圖。(圖/翻攝自美國國防部網站)

中共對臺可能用兵方案多樣化,從海空封鎖、有限擾襲、空中與飛彈攻襲、到大規模兩棲進犯。我建軍規劃雖因資源與戰略主動等限制而不得不選擇一定程度之非對稱作戰構想(且似亦逐漸走向以反登陸作戰爲主軸),但卻不宜過於偏廢其他的防禦作戰能力(如: 反潛、制海、制空)。蓋確保我海運交通才是國家經濟命脈與資源/能源安全之關鍵,萬不可摒棄所需之核心戰力種能。

事實上,針就此點,美方對共軍兩棲運輸兵力性質與能量成長趨勢暨其隱意之判讀就饒富指標意義。報告指出,共軍雖積極籌建在第一島鏈內爭奪制海權並阻卻第三方馳援臺海戰事之能力,但並無跡象顯示正顯著擴建其兩棲登陸艦兵力以進犯臺灣。美方的研判似爲,共軍籌建之少數大型登陸艦(LPD)義喻着中共近期內着眼於較小規模之遠征性質任務(如南海島嶼),而非針對(需要大量戰車登陸艦及中型登陸艦艇的)大規模兩棲登陸戰需求。

五角大廈此次並點名東沙、太平島等爲中共有限兩棲攻佔之可能目標。故我對外離島之防衛,恐需重新評估,設計所需兵力能力,並與美國協商(對美臺雙方均有利、彼此能接受、甚至得以互助的)可行方案,強化我外離島防務。

▲2018「中共軍力報告」解放軍東部戰區兵力部署圖。(圖/翻攝自美國國防部網站)

報告闡述,中共陸軍持續精進其地面部隊戰鬥勤務與支援兵力(services and support forces),包括積極聯兵旅化、增加直屬戰鬥暨戰鬥勤務兵力、並不斷提升立體作戰能量等,對其犯臺用兵能力有實質助益。兩棲作戰所需後勤支援甚爲複雜沉重。事實上,二次大戰後期,美軍規劃登陸臺灣的「棧橋作戰計劃」(Operation Causeway)未能實施的重要考量就是登陸部隊雖堪稱充裕,但戰鬥勤務與支援兵力卻遠遠不足,需待歐洲戰事告一段落將兵力東調才堪支應,緩不濟急。而共軍重視地面部隊(戰鬥、戰鬥勤務、支援兵科)之均衡發展,值得我們重視,甚至師法。

美國防部報告的另一感想,是其軍事專業的分析往往不僅純就問題(如:解放軍某方面能力之消長)闡述,而也帶有對其影響乃至該當如何因應都有隱喻。這對我研究中共軍事威脅應有啓發意義。蓋臺灣不僅是解放軍研究之重鎮,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與專家很多,整體程度也頗受各國尊重,足堪爲我重要戰略資產與比較優勢。然而,對問題(威脅)有正確、深入的瞭解固然是絕對必要的,探討歸納出如何解決問題(應付威脅)纔是最終、最有價值的課題。而且不僅是在軍事與技術層面上,在政軍鬥爭領域尤需大幅加強。

最後講講兩個有趣的小細節。首先,去年國防部在蔡政府指導下拋出了「重層嚇阻」的新詞而引起了爭議,有些人甚至還爲這字眼的英文究竟該是什麼而議論紛紛。如今五角大廈將其譯爲「multiple deterrence」,雖然嚴格來說還是不無邏輯上的弔詭,但好歹也算落槌定音了!

此外,美國防部報告的首頁註明此報告耗資共10萬8千美元,包括直接支出1萬3千元暨國防部人力成本9萬5千元。長久以來,軍方都認爲反正編制內人員是現成的,讓他們多擬一份公文或多寫一篇研析不會多花錢。但若從資源運用與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則或可另有認知。如何認定每份資源(人力、物力、財力、時間)都儘可能有效運用,對國軍(乃至於所有政府部門都)日益重要。美國國防部這個標明文件籌辦成本的小動作值得我們省思、參考。

好文推薦

梅復興/海軍也用海盜旗 英國趣味小傳統

梅復興/M1A2戰車案的前世今生

梅復興/潛艦戰鬥系統輸出許可的意義

梅復興/空軍汰幻象機向美國籌購戰機的評析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梅復興,臺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長期鑽研國防,嫺熟美臺安全關係,曾創辦並主編《 臺海軍情》電子期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