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高中,能替中國籃球“孵”出幾個大姚和阿聯?

2020年7月初,17歲的曾凡博收到了兩所NCAA名校的入學邀請:歷史悠久的西北大學,和身處NCAA頂級賽區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作爲榜上有名的全美四星高中生,2米06的前鋒曾凡博在進入大學後將有機會與杜克、北卡等大學豪強同臺競技。

在ESPN最新的2022屆全美高中生排行榜中,曾凡博高居第33位。他在比賽中也秀出了無限的可能——他能像護框中鋒一樣場均2.6蓋帽(回國後在最近一場和清華的教學賽裡他劈出7個大帽),也能像精英射手一樣繞掩護命中三分,他的傳球精準而不失想象力,同時還兼顧了面框進攻的持球水平。在高中聯賽中,曾凡博憑藉體格和技術上的優勢,幫助上賽季10勝17負的溫德米爾湖人隊打出了27勝4負的傲人戰績,迅速聚焦了球場內外的注意力——在這兩封offer之前,曾凡博已經收到了7所大學遞來的橄欖枝。

“這裡的籃球中國快。”曾凡博說道。

條路不只是曾凡博一個人在走。在2017年的北京首鋼體育大廈,像他這樣出征赴美的球員還有8個。作爲首鋼“雛鷹計劃”的一份子,當時的曾凡博,距離15歲生日還有3個月。

雛鷹計劃是北京首鋼籃球俱樂部的後備人才培養項目,功勳教頭閔鹿蕾親自掛帥,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在全國範圍遴選出小球員們要參與爲期3個月的綜合培訓和考覈。抵達美國之後,又要在當地的體育學院接受長達9個月的語言學習(主要是籃球術語)和籃球實戰培訓。

整整一年的鋪墊下,球員們才能申請進入美國高中,經歷四年的高中課堂和籃球校隊洗禮,再向更高層級的NCAA乃至職業聯賽發起挑戰

小小年紀遠渡重洋,在陌生環境中成長,這個漫長的過程並不好走,更何況是競爭激烈的美國校園籃球。事實上,首批雛鷹計劃的9名球員,目前只有曾凡博、範依銘吳勇豪還有希望進入NCAA的D1級別聯賽,其他幾名球員都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考慮到首批33%的成材率,以及雛鷹計劃隨後兩年輸出的數十名小球員,這條“借雞孵蛋”的成才之路,前景其實比我們想象中更好。

其實從美國借雞孵蛋這種模式,其他歐洲國家很早就在用了,目前NBA活躍着一百多名國際球員,其中武切維奇、馬爾卡寧、賈馬爾-穆雷、珀爾特爾等人都是在美國美國校隊歷練之後才進入的NB——畢竟對於歐洲乃至非洲球員來說,相通類似的文化背景,讓他們來美國打籃球並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大西洋兩岸的文化和語言隔閡遠沒有太平洋那樣難以跨越,因而美國的學校也樂得從歐洲搜刮人才,甚至連坎特這樣的土耳其球員在成年前就很早就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但對於中國球員來說,光是初到美國的語言預科班,就得耗去他們大半年的心力,更不用說籃球文化和校園生活等方面的諸多差異了。所以“從娃娃抓起”,把學習能力和可塑性都處於“巔峰期”的14-15歲小球員送到美國,讓他們提前一步,從高中階段就接觸美國籃球體系,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國內的籃球青訓和大學籃球體系相比,美國的校園籃球體系更加完備,比賽和競爭機會也更多。大部分高中都有2支以上的籃球梯隊(有的高中甚至擁有從高一到高四的4支梯隊);有專業訓練、聯賽體系;優秀的球員還能提前獲得來自大學校隊的邀請,甚至走上職業籃球之路。曾凡博就曾表示:“與更好的球員競爭,讓我覺得自己也像一個更好的球員。”

很多職業球員在成名後還會反哺自己的高中校隊,“及時雨”賈馬爾-克勞福德自不必說,布蘭登-羅伊退役後就成了高中校隊的主帥,姚明前隊友查克-海耶斯也經常回高中母校探望球員,“雛鷹計劃”的另一名小將範依銘就曾多次接受海爺的指導。

但這種體系的建立難度遠超我們想象,且不說接近專業的設施、場地、賽事人員和訓練水平,最基礎的問題——你的高中有長期存在的籃球校隊嗎?如果有,你願意參加嗎?

於是除了規模越來越大的“雛鷹計劃”外,還有更多的中國小球員走出國門,踏進美國高中聯賽的土壤。他們有了更多的信息渠道和前人經驗,不用再面對馬健費時4年才能出國留學、到第五年纔打進NCAA的困難。

但是,這依然是一條前途未僕的道路,旅美不是一路暢通的籃球高速公路,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他們面對。

比如遼寧青年隊張鎮麟,1999年出生他在14歲被送到美國,輾轉兩所美國高中,兩次隨隊奪得全美高中籃球聯賽冠軍。身高2米08的張鎮麟和曾凡博一樣,都將杜蘭特視爲偶像和模板,司職前鋒,進入NCAA之後,張鎮麟還打出了13投9中、24分7籃板的完美首秀。

然而張鎮麟的NCAA之旅並沒有首秀那般順利,在實力相對平庸的杜蘭大學,張鎮麟上賽季場均6.5分。去年杜蘭大學更換主帥,全隊12人只有3人留隊,小前鋒出生的張鎮麟甚至要被改造被迫打中鋒,然而他的場均時間和得分、籃板等數據卻不升反降。

這可能國內天才赴美后最典型的麻煩,作爲國內天賦金字塔頂端的球員,張鎮麟在國內或許可以得到最大的重視,最多的資源傾斜。但在美國,你就是千萬球員中的一個,縱使在母國可能是顆人蔘,在天賦溢出的美國,你依然難免被見怪不怪的教練當柴燒。

去年,張鎮麟作爲唯一的非CBA職業球員,一度入選了中國男籃集訓隊。時任男籃主帥李楠就曾表示:“想更全面地看看這位小將的能力和特點,畢竟作爲國家隊的主教練,還要爲更長遠的將來考慮。”

張鎮麟不是第一個面對這種挑戰的人,唐子豪在2012年進入美國籃球名校橡樹山高中(杜蘭特、安東尼和隆多的母校),並拿到了NCAA一級聯盟球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獎學金,但在升學之後,唐子豪卻迅速銷聲匿跡,在NCAA只有場均2.5分。而回到國內,唐子豪也沒有打出人們期望的表現,在選秀大會被上海隊選中後,甚至無法進入球隊輪換。在去年年底,上海隊把他租借給了NBL的湖南勇勝俱樂部,而本賽季迴歸球隊的他場均也只有2.5分進賬。

當然也不是沒有張兆旭這樣的正面案例:2005年,19歲的張兆旭前往美國參加美國業餘體育聯盟的比賽,兩年後,張兆旭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作爲校隊的一員參加NCAA比賽,2米21的他成了校史最高的球員。雖然在NCAA場均不到11分鐘,但他依然打出了賽區第二的場均蓋帽數據,並在2010年加入中國男籃,征戰世界籃球錦標賽。

在2010年秋天,張兆旭加盟上海隊,並在2014年接過劉煒的班,成爲球隊歷史上的第四任隊長。

而已經退役的籃球運動員尚平,其職業生涯幾乎就是環繞地球之旅——他在新西蘭讀高中(並參加了當地高中聯賽),2004年尚平進入美國預科學校,並在2005年加入NCAA聯賽。2006年,場均14.5分的尚平進入NCAA一級聯賽。2009年,尚平返回CBA,輾轉多隊之後,尚平又成了首個加盟歐洲聯賽的中國球員……

在2018年的一次籃球峰會中,尚平說道:“打NCAA我們都提前三天分析對手,對手分析的文件都是超過20多頁,包含每個球員的特點,如何防守他,跟他對位你的優勢等等,但大部分中國球員沒有這種習慣。”

“國內的訓練體系更強調戰術配合,而美國這裡主要還是看你的個人能力。”曾凡博在談到中美兩國的籃球文化差異時表示。

對留美小球員來說,這種差異是雙向的,他們在國內接受了初步的籃球訓練,來到美國後接受的是另一套東西,若干年後返回國內,又要重新面對籃球理念和訓練體系的鴻溝。學成歸來的球員們最要緊的是先找到平衡、在賽場上站穩腳跟,至於能否打出亮眼數據,甚至成爲中國男籃的重要支柱,都是太過遙遠的後話

在如今國內職業隊青訓體系佔主流、大學籃球體系尚未成熟、兩者還沒完全接軌的大背景下,借美國高中籃球的體系土壤,育中國籃球未來的苗,讓青訓裝不下的小球員嘗試另一個機會,就成了另一條可行性和收益都更高的路子。區俊炫、孫思堯、唐子豪都通過CBA選秀進入了職業賽場,這讓中國籃球的人才儲備多了一份保障。整整四年的環境薰陶,哪怕球員沒能進入NCAA(以及NBA),他們也能受益匪淺。返回國內之後,這批球員也能反哺、改進國內的職業籃球體系。

但與國內俱樂部的“青訓正規軍”相比,這種“閒棋冷子”式的佈局往往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看到結果。拋去“中國籃球潛在明日之星”這一沉重光環,他們只是在異國他鄉打球上學、未來依舊充滿變數的年輕人,籃球對他們來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唯一的人生使命,無論這羣探路者的前景如何,我們送上的唯有祝福。

2020年4月,當被記者問到“想對十年後的自己說什麼”時,曾凡博笑答:“想說,你小時候挺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