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記者:刺殺伊科學家目的何在?裡面的水很深

(原標題:羅賓·賴特:這次刺殺事件目的到底是什麼?真相可能比你想得更復雜)

【文/羅賓·賴特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羣

根據伊朗媒體異乎尋常的直白報道,上週伊朗核科學家穆赫辛•法克里扎德的公路遇襲事件是一起精心策劃的特工行動,整個過程就像一部精彩的驚悚片。法克里扎德60歲左右,鬍子花白,還有點大肚子,經常有人把他比作美國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和巴基斯坦核彈之父卡迪爾汗。法克里扎德腦子裡藏着足夠多的秘密,因此他總有一隊保鏢相隨;他還擁有一個准將的頭銜。

據報道,那個星期五是穆斯林的一個聖日,他和妻子乘坐一輛黑色尼桑轎車,從德黑蘭前往阿布薩德鎮探望他的姻親。阿布薩德距德黑蘭約45英里,是一個以蘋果和櫻桃果園聞名的小鎮。首都周圍的高速公路是出了名的擁堵,但因新冠疫情而施行旅行限制後,高速公路上的車輛要比平時少得多。就在法克里扎德的車接近一個環島時,停在一個變壓器旁的藍色皮卡車忽然向他的座車開火併在隨後自爆,導致附近一家診所停電,當地電力供應也隨即中斷;當時路邊的多個攝像頭也被禁用了。

一份報道稱,十幾名持槍歹徒有的從一輛停着的SUV車上跳下,有的騎着摩托車趕到,還有狙擊手藏在附近,他們一起向法克里扎德開火。伊朗半官方的通訊社法爾斯則在另一份報道中稱,所有火力都來自那輛被人遠程操控的皮卡車。法爾斯聲稱現場沒有刺客襲擊法克里扎德;該通訊社稱整個行動歷時3分鐘。兩份報道都說,法克里扎德身中數彈,從車上摔出,倒地流血而亡。伊朗媒體公佈的照片顯示這輛車彈痕累累,周圍還有血跡。當一架救援直升機把法克里扎德送到德黑蘭時,他已經死亡。

法克里扎德葬禮 圖片來源:伊朗國防部

這次襲擊事件引發了伊朗人的憤怒情緒,全世界報道此事件的重磅新聞接連不斷,還有很多關於伊朗報復可能引發一場微型戰爭的猜測。沒人聲稱對此事件負責。但這起襲擊事件與此前4起伊朗核科學家遇刺事件如出一轍,都需要有詳細的情報信息支持,如這名保密科學家的週末安排,襲擊的時機和該科學家的行動路線。此前的刺殺行動都是在2010年至2012年間發生的,這些行動都與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伊朗外交部長穆罕默德•賈瓦德•扎裡夫週五在推特上寫道:“恐怖分子今天謀殺了一位著名的伊朗科學家。這一懦弱行徑(有嚴肅證據證明以色列涉案)顯示出行兇者是窮兇極惡的戰爭販子。”伊朗領導人發誓要進行報復。伊朗總統魯哈尼在一次全國電視直播的內閣會議上說:“伊朗的敵人們應該知道,伊朗人民和公職人員會勇於讓兇手爲這一罪行付出代價。” 魯哈尼還補充說,“在適當的時候,他們會爲這一罪行負責。”但伊朗政府現在不會倉促做出決定。

這一聳人聽聞的行動具有明顯的諷刺意味,那就是它對伊朗核計劃影響可能微不足道。曾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情局五角大樓任職,現在布魯金斯學會工作的美國前高級官員布魯斯·裡德爾(Bruce Riedel)告訴我說:“在像這樣的核計劃中,沒有哪個人是至關重要的。伊朗人20年前就掌握了那項技術。毫無疑問,這傢伙很重要,但他現在已不是負責該計劃的關鍵人物。所以說把此次襲擊事件說成是對伊朗核計劃的毀滅性打擊根本就是在胡說八道。”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研究員、新書《不征服,不失敗:伊朗國家安全戰略》的作者阿麗亞娜·塔巴塔拜(Ariane Tabatabai)告訴我,在2003年前,法克里扎德在爲武器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和組建研發團隊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在2003年,伊朗與歐洲三大國達成協議,德黑蘭同意暫停其核計劃。在那個時候,伊朗已經掌握了研發核武器所需的大部分技術。此後,德黑蘭將關注重點轉向濃縮鈾,這是無論製造核武器還是建設民用核能反應堆都需要用到的燃料。中情局一再得出結論,伊朗還沒有重啓核武器研製工作。法克里扎德後來轉到伊朗國防部下轄的“防禦性創新和研究組織”工作。

華盛頓軍控協會執行主任達麗爾·金博爾(Daryl Kimball)告訴我,現在的關鍵是伊朗已擁有製造核裝置所需的知識,但它缺乏製造核彈所需的高濃縮鈾或鈈材料。金博爾說:“無論法克里扎德在伊朗核計劃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他的遇刺都不會對伊朗收集更多濃縮鈾的能力產生實質性影響。”

這項收集濃縮核材料的計劃由伊朗原子能組織負責,該組織負責人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生阿里·阿克巴爾·薩利希(Ali Akbar Salehi)。薩利希是促成2015年伊朗核協議的關鍵人物,他在此前兩年展開了複雜的國際公關活動。今年1月,特朗普政府制裁了此人及其領導的組織。塔巴塔拜說:“由於伊朗現已掌握了相關技術,在應用技術製造核彈的過程中,任何一個伊朗科學家都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否製造將出於政治考慮,由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做出決定,然後將此決定提交給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最後批准。這一決策過程與2013年同意與美談判並最終達成核協議的過程一模一樣。

法克里扎德遇刺這一行動本身主要對伊朗國內造成了較大影響,部分原因是,這起事件是對伊朗的羞辱。伊朗政府面臨壓力,需要採取比過去更重大、更大膽的軍事行動來加以應對。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東國家領導人告訴我:“這對伊朗是一個真正沉重的打擊,主要是在伊朗公衆眼中。這起事件對伊朗國內形勢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伊朗政府可能會選擇進行報復以避免尷尬和給人以脆弱的感覺。”與最高領袖關係密切的一份強硬派報紙《Kayhan》敦促政府攻擊以色列港口城市海法,以此作爲“威懾,因爲美國和以色列政權及其代理人決不想開戰和捲入一場軍事衝突。”

在法克里扎德遇刺之前,美國無人機曾於今年1月在巴格達擊斃了剛剛走下飛機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少將卡塞姆·蘇萊曼尼,他指揮着一隻負責境外作戰的精銳部隊。長期以來,德黑蘭一直指責華盛頓和耶路撒冷合謀對抗伊朗。儘管特朗普總統轉發了《泰晤士報》的一篇報道,以及一名以色列記者用英語和希伯來語寫的兩條推文,但白宮沒有對法克里扎德遇刺一事發表評論。那名以色列記者在推文中寫到,法克里扎德的死“對伊朗是一次重大的心理打擊,使伊朗損失了一名專業人才。”蘇萊曼尼遇刺後,伊朗向兩個駐有美軍部隊的伊拉克基地發射了導彈但那次導彈襲擊沒有造成美國人喪生,只有一百多名美國軍人遭受不同程度的腦外傷;超過70名士兵在幾周後就重返了戰場。

自特朗普政府放棄核協議並恢復對伊朗的懲罰性經濟制裁以來,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還策劃了一場不斷升級的“極限施壓”運動,以說服伊斯蘭共和國接受各項全新條件,這些條件涉及伊朗導彈項目,伊朗對極端主義運動的支持,伊朗對中東地區事務的干涉和侵犯人權事件。美國政府已經制裁了數十家伊朗機構、銀行、基金會、政府部委和部長,並威脅要制裁與伊朗有商貿往來的國家和第三國公司。到目前爲止,特朗普的戰略並未成功。伊朗要求無論達成任何新外交協議都必須保證解除制裁。

自法克里扎德遇刺以來,華盛頓和脆弱的中東地區一直在追問行刺的動機是什麼:此次襲擊(現在普遍認爲是由以色列策劃的)的目的是要殺死一名技術專家,還是在更廣泛意義上破壞新一屆拜登政府與伊朗重啓外交談判的努力,抑或是兩者兼有?那位美國當選總統一再表示,他希望重拾伊朗核協議。前美國官員裡德爾說,“我認爲,這三位老朋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以色列總理本·內塔尼亞胡和沙特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都不顧一切的想要阻止喬·拜登恢復美伊外交聯繫和重拾核協議。”

本月早些時候,蓬佩奧去了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並有報道說他還促成了內塔尼亞胡和薩勒曼的會晤。許多專家認爲,這次會晤的主要目的是讓兩國合力對抗伊朗,而不是使外交關係正常化。裡德爾說,特朗普政府和沙特官員急於阻止奧巴馬實行的那種外交方式重新出現。裡德爾說:“回想2016年,約翰·克里每週都會給伊朗外長打電話,並和他進行通話,那是非同尋常的。沙特和以色列正竭力防止這種情況再次發生。他們該如何營造一個捆住拜登手腳使其無能爲力的局勢呢?”

蓬佩奧本月訪問以色列

爲了在1月20日卸任前對伊朗核設施進行軍事打擊,特朗普在11月12日諮詢了包括蓬佩奧在內的五角大樓高官和內閣官員。根據《泰晤士報》的報道,特朗普最終因他們擔心此事將產生嚴重後果而作罷。和其他人看法一致,裡德爾認爲,特朗普仍在考慮軍事選項,包括打擊伊朗位於納坦茲的主要核設施。

美國前伊朗核協議首席談判代表溫迪·謝爾曼(Wendy Sherman)告訴我,暗殺並不一定會扼殺外交努力。她說,這“使外交關係複雜化,但並不能阻止外交活動繼續進行”。兩國都面臨挑戰,尤其是伊朗。謝爾曼說:“六月將舉行總統選舉。這會加強革命衛隊和其它強硬派的實力嗎?還是革命衛隊和情報安全機構因未能保護好法克里扎德而受到削弱?這次刺殺行動幫助或傷害到了伊朗內部的什麼人?這是否會讓我們更難回到談判桌上來?伊朗仍然飽受經濟蕭條和疫情肆虐之苦。這真是現在最重要的事嗎?

在週一舉行的法克里扎德葬禮上,伊朗最高領袖拒絕了與美國展開談判。在一份表達其觀點的聲明中,他說:“我們的敵人反對伊斯蘭共和國現有體制。他們永遠不會停止針對我們的敵對行動。”在哈梅內伊統治伊朗的31年裡,他一直說美國及其西方盟友是不可信任的。然而,他一再批准進行談判,甚至在他警告反對談判的時候也是如此。

現在,是要採取軍事行動還是外交行動進行報復由伊朗決定,這個國家現已被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個陣營。前德黑蘭大學政治學者哈迪·塞馬蒂(Hadi Semati)告訴我,強硬派和所謂的信條主義者正在推動伊朗進行鍼鋒相對的報復,並拒絕與拜登政府新建外交聯繫。“他們說,‘夠了就是夠了。’”一些人在討論做出政治決定,退出《核不擴散條約》並製造一枚原子彈。而伊朗的另一派則反對報復以免引發更大規模衝突,並鼓動伊朗與拜登進行接觸。塞馬蒂說:“他們不想落入美國和以色列強硬派的圈套。他們明白這場較量比一次暗殺更重要。”

(觀察者網由冠羣譯自美國《紐約客》雜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