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關注 臺灣軍方缺乏足夠防衛能力

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引進「實兵模擬接戰系統」,在士兵裝備上裝設高科技感測儀器,結合爆破槍戰聲光實境,能模擬遭受槍擊戰損戰情況,讓演習更逼真。(本報資料照片)

步步爲營:解讀美中臺未來7種情境(TVBS)

當專家們忙着辯論美國政府是否應該將立場明確化,政府的立法和行政部門最關注的反而是臺灣軍方缺乏足夠防衛能力的問題。蔡英文總統在二○二○年五月的第二次就職演說中重申會努力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asymmetric capabilities),並承諾實施國防改革,使臺灣軍隊達成重層嚇阻(multidomain deterrence)的戰略目標。蔡英文也扭轉了臺灣國防預算逐年下降的趨勢。然而,如果考慮到臺灣所面臨的嚴重威脅,很多人認爲臺灣在國防方面的支出還是太少,例如二○二三年的國防支出預算總共是一百八十三點一億美元(這還包括了採購新戰機的特別預算),只佔了臺灣GDP的百分之二點四,遠低於臺灣的需求。

此外,許多美國觀察家懷疑臺灣是否打算繼續實施「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這是由前臺灣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於二○一七年研擬和倡導的創新不對稱作戰架構。雖然「整體防衛構想」曾出現在臺灣的重要軍事文件中多年,但在二○二一年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和《國防報告書》中卻不見蹤影。《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中,有不止一處線索顯示,臺灣的國防政策不再特別注重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例如,臺灣國防部計劃透過威脅對中國大陸發射長程飛彈,來嚇阻中國的武力侵略。

臺灣軍方持續面臨巨大挑戰,包括資源不足、戰備狀態低落、後備兵力難以支持現役軍隊,以及從義務役過渡到全面募兵制的問題。儘管臺灣最近大多數武器採購(例如岸防巡弋飛彈和自走炮)都有助於臺灣提升不對稱作戰能力,也符合美國的建議(美國強烈建議臺灣購買少量的大型昂貴武器系統,以及大量小型的、便於攜帶的致命與非致命武器),但也並非所有行動和採購都符合不對稱作戰的戰略。例如,根據一份二○一九年批准的十四點二億美元武器採購案,臺灣將在二○二三年至二○二六年間收到一百零八輛艾布蘭戰車(Abrams tanks)。但許多專家認爲,臺灣應該要買更多防止敵人入侵的武器,包括防空飛彈、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水雷和無人機,用以制止甚或嚇阻中國的入侵。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對臺灣的支持度也來到歷史新高,但國會議員仍在討論要怎麼做才能最有效保證臺灣的安全。有許多以協助臺灣爲目的的法案,包括《防止臺灣遭侵略法案》(Taiwan Invasion Prevention Act)、《臺灣夥伴關係法》(Taiwan Partnership Act)、《臺灣加法案》(Taiwan PLUS Act)、《臺灣關係強化法案》(Taiwan Relations Reinforcement Act)、《二○二一臺灣防衛法案》(Taiwan Defense Act of 2021)、《武裝臺灣法案》(Arm Taiwan Act)、和《臺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在第一百一十七屆國會(二○二一-二○二二年)中提出。然而最後只有四項通過立法的正式法律談到臺灣:一、一項法案要求美國國務卿擬定策略,協助臺灣重獲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身分;二、二○二二年綜合撥款法,禁止有人使用此法案提供的資金來創建、採購或展示未精確描繪臺灣領土、社會和經濟體系,以及臺灣島羣的地圖;三、二○二二財政年度的《國防授權法》,要求行政部門向國會提交報告和進行簡報,但並未強制要求進行重大政策變更;四、二○二三財政年度的《國防授權法》納入了《臺灣增強韌性法》(Taiwan Enhanced Resilience Act),授權美國政府提供臺灣高達一百億美元的外國軍事融資援助,用於支持臺灣發展重要軍事能力和培訓士兵,直至二○二七年,另外還授權美國政府從美國的軍備庫中,提供價值十億美元的設備給臺灣。

俄烏戰爭引發臺灣對中共侵臺潛在威脅的焦慮感,也刺激美國國防部更積極要求臺灣實施軍事改革,以培養足夠的軍事能力抵抗有可能前來佔領並控制檯灣的解放軍。同時,俄烏戰爭也突顯了臺灣極力發展不對稱戰力以自衛制敵的必要性:臺灣軍隊必須擁有能夠抵抗攻擊、持續運作並迅速恢復的韌性;必須具備能快速調度的機動性;要把軍事資源和兵力分散部署,降低全軍覆沒的風險;要作成本效益高的投資,才能以有限資源大幅提升自衛能力。臺灣能從俄烏戰爭中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必須優先考慮民防準備工作並且加快軍事後備制度的改革。由於中共在二○三○年以前侵臺的可能性提高,美國不得不施壓迫使臺灣修改武器採購策略,改採購用以抵抗入侵的武器,而臺灣政府也依循美國的建議,放棄購買十二架MH-60R反潛直升機的計劃。(三之三,摘自TVBS《步步爲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