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白吃白喝 大串聯漸銷聲匿跡──一個紅衛兵的真實人生(四)

延安寶塔山。(新華社資料照片)

接待站不僅管住還管飯,錢和糧票都是上級撥下來的。居委會老太太負責做飯,開飯就在露天院子裡,大家要麼蹲在地上吃,要麼坐在水泥乒乓球檯子上。早飯饅頭、棒子麪粥加鹹菜,中午晚上一個饅頭、一個玉米麪窩頭加一碗素菜,基本上見不到肉星兒。

自己編導文藝節目

當然,接待站不能長期養着外地紅衛兵,通常只允許每位住到參加了一次毛主席接見。從八月十八日的第一次,到十一月二十六日最後一次,毛澤東總共接見了八次紅衛兵。每次接見完,居委會便舉行慶祝,給紅衛兵改善伙食,棒子麪窩頭換成白麪饅頭,菜裡添加幾塊豬肉,有時甚至獻上一碗豬肉燉粉條。毛主席接見完了,帶肉的美味菜餚也吃好了,居委會就按上級指示下逐客令:回原地方鬧革命。這撥兒前腳剛離開,下撥兒又到了。

大串聯從夏天一直持續到來年三月份中共中央發出結束大串聯,取消免費吃住、乘車的通知後才慢慢消停下來。但一部分紅衛兵仍採取扛着紅旗列隊徒步串聯的方式,自帶被褥,一路上只能找農民家過夜,連吃人家的窩頭鹹菜都要交錢和糧票。白吃白喝的機會再也沒有了,因此絕大多數紅衛兵停止了串聯。

空軍大院裡年齡大一些、比較有革命幹勁的小青年籌劃着步行串聯行動,目的地定爲延安。八個十多歲的大男孩聚在一起成立了「首都紅衛兵長征宣傳隊」,像長征路上的紅軍那樣,自己編導了各種形式的文藝節目,說是在路上做宣傳用。對口詞、快板書、三句半還有小合唱,可謂豐富多彩。還找了一支指北針和中國地圖,認真的同地理老師討論行軍路線。

出發那天,他們首先步行到天安門廣場,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宣誓,然後正式踏上去延安的征程。往返三個月的路途中,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乘坐過一步車,有時碰到馬車,好心的趕車人想捎上他們一程,均被婉言謝絕。要知道,這八個大男孩兒的平均年齡只有十六歲。回到大院後,當他們展示在延安寶塔山下的合影時,自然贏來衆多孩子的羨慕和崇拜。

根據毛澤東指示,一九六七年十月十四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要求學生返校,復課鬧革命。閒逛了一年多的京峽又重新回到了課堂。

育紅小學高唱《東方紅》

爸爸帶着京峽和已到入學年齡的妹妹京梅一道進入了空軍大院內的育紅小學。這是一所空軍直屬子弟小學,過去名爲育鴻小學,「文革」開始後改名育紅小學,同音不同字,含義也大相徑庭。

京峽立即被學校奢華的校舍鎮住了,它簡直比百萬莊小學漂亮豪氣不知多少倍。左右兩座對稱的淡綠色三層小樓,座北朝南。兩樓之間由低一些的過廊連接,呈兩邊高、中間低的「凹」字型聯體建築。中間凹的部分是校長室和老師辦公室,兩邊凸起的三層主樓是寬敞明亮的教室。教室一律朝南,朝北一面是走廊,整座樓的地板均是紅色木地板。兩棟樓的東西兩側是半圓形房間,裡面擺放着鋼琴,那是音樂教室,看上去大氣、優雅而別緻。

低矮的紅磚院牆圍繞學校四周,牆的上半部是鏤空造型,枝繁葉茂的大樹間距勻稱的站在院牆內側。學校操場被南大門通往教學樓的小路一分爲二,均勻地割開成東西兩個操場,小路兩側是綠蔥蔥的松柏,修剪得整齊美觀。東操場的東北面有兩棵大榆樹,每棵樹上綁着一個爬杆,榆樹的南邊是兩組木質腳蹬滾筒,還有一個很大的空中旋轉器,幾根粗粗的繩子懸吊在一個大圓盤下,繩子的下端有一塊窄木板,孩子們坐上去後,腳使勁兒一蹬便開始離地旋轉。

西邊是個籃球場。東西操場靠南牆的地方有單、雙槓,鞦韆,乒乓球檯。西操場的西南角有個攀登架和沙坑,中間是足球場。

京峽被分到三年級一班。當她走進寬敞的教室時,四面牆壁上貼着由紅紙黑字寫成的毛澤東語錄首先映入她的眼簾。黑板上方的中間也像百萬莊小學的教室那樣,懸掛着毛澤東畫像,只是在畫像兩旁「祝毛主席萬壽無疆」的標語替代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班主任劉鳳英老師不像百萬莊小學的陳老師那樣年輕,是個梳着齊耳短髮、性格開朗,平易近人的中年婦女。她的眼裡流露着慈祥善良、讓人信任的目光。

上課鈴響後,當老師走進教室時,同學們仍然是全體起立,但不再是問候老師,而是面對黑板上方懸掛着的毛澤東畫像,同聲高呼:「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萬壽無疆!敬祝林副主席身體健康,永遠健康」,之後高唱《東方紅》,唱畢,坐下。

劉老師教語文。語文課上不再採用以前的課本,而是人手發一個薄薄的小冊子,裡面收集了毛澤東的《爲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人們稱它爲「老三篇」。由於每節語文課總是同這幾篇文章打交道,學生們不僅掌握了文章中所有的生詞,而且連最笨的學生也會完全背誦下來。

《爲人民服務》是毛澤東於一九四四年在延安追悼張思德會上的講演。張思德是中央警備團的戰士,一九三三年參加紅軍,經歷過長征。一九四四年,他在一次燒炭中,因炭窯崩塌而犧牲。

白求恩是一個加拿大醫生,共產黨員。一九三七年中國的抗日戰爭爆發,他率領加拿大美國醫療隊於一九三八年初來到中國,三月底到達延安,不久赴晉察冀邊區,在那裡工作了一年多。他在一次爲傷患施行急救手術時受感染,於一九三九年在河北逝世。《紀念白求恩》是毛澤東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延安寫下的。《愚公移山》是毛澤東在一九四五年六月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閉幕詞。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先講述了一個寓言: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華北,名叫北山愚公。他家門南面有兩座大山擋住他家的出路,愚公決定率領他的兒子們用鋤頭挖去這兩座大山。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看了他們的舉止便發笑道:你們這樣幹未免太愚蠢了,挖掉這兩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說: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這兩座山雖然很高,卻是不會再增高了,挖一點就會少一點,爲什麼挖不平呢?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終於感動了上帝,便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揹走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