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陸軍改變作戰模式暴露野心

原標題:試圖利用太空傳感器和人工智能打擊縱深目標

美陸軍改變作戰模式暴露野心

美陸軍小衛星項目

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報道,美陸軍在未來作戰中將利用太空傳感器和人工智能技術引導地面武器系統打擊超視距外的縱深目標。這是美陸軍“多域作戰”概念中“從傳感器到武器”殺傷鏈體系的關鍵一環,被視爲“遊戲規則改變者”,意味着美陸軍未來作戰模式將發生巨大變化

太空傳感器探測目標

據美陸軍未來司令部跨職能團隊負責人威利·尼爾森透露,美陸軍正將太空傳感器、人工智能技術和可擴展的地面站系統相融合,以有效定位超視距外的縱深目標,並將目標數據傳送至武器系統,實施精準打擊。

美軍認爲,搭載空基傳感器的無人機等武器系統,需在獲取制空權情況下才能有效探測目標。而在實戰中,隨着空基傳感器逐漸深入對方縱深,制空權將越發難以保證。此時,唯一的制勝渠道就是太空。美陸軍利用太空傳感器的最佳方案,是使用成本低數量多的商業低軌衛星承載軍用傳感器。因爲中高軌地球同步衛星探測目標相對固定,覆蓋範圍有限,衛星數量相對較少,可能導致信息傳輸延遲。

爲配合美陸軍上述計劃,美國太空探索、亞馬遜、電星等公司宣佈,計劃在未來幾年發射數千枚近地軌道衛星。分析稱,美將能夠探測縱深目標的傳感器置於太空,不斷開發近地軌道空間以獲取衛星光電影像,輔以合成孔徑雷達和射頻傳感技術,便可神不知鬼不覺地探測縱深目標數據信息。

泰坦”地面站加速傳輸

傳感器進入太空軌道後,下一步就是將目標數據傳回地面。傳統做法是等到衛星過頂某一地面基站時才能將數據傳送至地面,但這一過程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時間。尼爾森稱,如果要等數小時才能將傳感器情報傳輸至美國本土,然後再將數據傳至戰區,對於實施快速決定性作戰的美軍來說毫無意義。爲此,美陸軍正在加速推進“戰術情報目標接入點遠程情報地面站項目,即“泰坦”地面站。

“泰坦”地面站是一種可擴展和模塊化的地面站,能夠深度融合太空、高空、地面、海洋、網絡等多個作戰域的傳感器,依託網絡技術和分佈式存儲體系,輔以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能夠實時提供目標情報數據,協助指揮官、作戰部隊和士兵瞭解戰場態勢,提高指揮、控制、通信和偵察效率,支持遠程精確火力

“泰坦”地面站將搭載在美陸軍中型戰術車、聯合輕型戰術車或“悍馬多用途車上。未來,該地面站將逐步取代美陸軍現役分佈式通用地面站和其他地面情報站

人工智能自動匹配

當太空偵察數據被實時傳輸至地面站後,地面站系統內置代號爲“普羅米修斯”的機器學習算法系統,會將接收到的情報信息整合爲目標數據清單,傳遞到一款智能軟件上。該軟件掌握所有武器的性能參數,將目標數據與武器系統進行對比後,可根據射程、位置、目標特徵、武器性能和指揮官確定的目標優先級,將武器與目標進行最佳匹配。這一過程與打車軟件自動匹配車輛和乘客十分類似。該軟件隨後將火力計劃無縫傳遞給名爲“高級野戰炮兵戰術數據系統”的火控系統,最終由指揮官決定是否實施打擊。

儘管尼爾森拒絕透露目前該殺傷鏈到底有多快,但他指出,美陸軍以前需要數天、數小時才能完成的數據傳輸,今後僅需要數分鐘便可完成。

實彈檢驗殺傷鏈體系

今年3月,尼爾森領導的跨職能團隊在德國進行“從傳感器到武器”殺傷鏈體系實彈演習。演習中,美陸軍使用軍用和商用衛星,獲取大量光電圖像、合成孔徑雷達影像,並測試了電子戰輻射源探測與定位功能。低軌衛星傳感器將蒐集到的目標數據傳輸給“泰坦”地面站,然後分配給相應武器系統。尼爾森稱,美陸軍現在能夠在戰區範圍內以極短時間完成整個火力殺傷鏈循環。跨職能團隊下一步的目標是如何將其儘快列裝部隊,以滿足作戰需要。

媒稱,美陸軍現代化戰略的不斷推進和各類導彈研發取得進展,預示着美陸軍未來作戰模式將發生巨大變化。在未來戰場,美陸軍將不再以裝甲機械化部隊爲主要突擊力量,而是具備整合陸、海、空、天、網、電等多域力量的能力,能夠以遠程精確火力爲其他軍種創造戰機,在聯合作戰中的地位將得到大幅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美陸軍這種基於低軌太空衛星傳感器的殺傷鏈系統仍面臨諸多技術難題。比如,自2019年發射低軌太空衛星至今,已有至少26顆低軌衛星在大氣層中墜毀。此外,成百上千的美國低軌衛星遊弋於太空也遭到諸多批評。有評論認爲,如此多的衛星將嚴重干擾天文觀測,增加太空飛行器碰撞風險。如果碰撞後的衛星碎片擊中更多衛星,可能引發不可逆的連鎖反應。(楊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