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印軍爲何屢戰屢敗?情報系統失靈是關鍵原因

(原標題:蘇米特·甘谷利:印軍爲何屢戰屢敗?情報系統失靈關鍵原因

【文/蘇米特·甘谷利 譯/觀察者網由冠羣

今年6月,在邊界未定的拉達克東部加勒萬河谷中印兩國士兵爆發了一場暴力衝突。至少有20名印度士兵以及數量不詳的中國士兵喪生,這是自1975年以來兩國首次爆發導致死亡的衝突。

新德里和北京現在正時斷時續的緩和緊張態勢。就在雙方謀求在兩國邊界恢復表面正常狀態之時,有一個關鍵問題仍使人迷惑不解:爲何印度安全機構似乎被中國矇蔽了雙眼?實際上,拉達克地區的地方官員多年來一直在發出警報,這一事實證明新德里的情報收集和風險評估體系已經徹底崩潰。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印度似乎沒有從以往的情報失誤中吸取重要教訓。

美國《外交政策》刊登此文評論印度情報系統的失誤

20世紀50年代末,在中印兩國軍隊發生小規模衝突後,中國對雙方有爭議的大片邊境土地提出了主權要求。作爲迴應,新德里實施了所謂的“前進”政策,向這些地區派遣了多隻輕步兵分隊,以維護印度對有爭議地區的控制權。

但是,由於沒有足夠的火力和後勤支持,這項政策產生了災難性後果:1962年10月,當身經百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大舉進攻時,這一戰略被證明是不必要的挑釁。印度軍隊雖然表現英勇,但在攻擊前就已潰不成軍。在戰爭達到高峰時,面對推進的中國軍隊,印度東北部城鎮提斯普爾不得不疏散本地居民。

當時在拉達克加勒萬河谷,中國軍隊也輕而易舉地佔領了印軍陣地,控制了整個河谷。在展示了必要時有能力碾壓印度軍隊後,中國在爆發衝突的下一個月宣佈單方面停火,並從加勒萬河谷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其他地區撤軍。但它仍繼續控制着阿克塞欽高原的大部分土地,這片土地的面積與瑞士大致相當。

印度的決策者怎麼能允許如此嚴重的判斷失誤出現呢?這些失誤源於印度安全機構的結構性問題:當時印度頂尖情報機構——情報局(Intelligence Bureau)同時負責情報的收集、整理和評估。這是一個有缺陷的系統,因爲沒有外部機構對其結論進行有意義的審查,以便發現其情報來源和分析推理過程中的弱點。

更糟糕的是,沒有法律規定議會對情報機構行使監督權,而這在很多國家本是常見的重要環節。同時,情報局也缺乏資源,其大多數時候是被排除在印度決策體系之外。由於當時該局急於支持一項旨在限制國防開支的政策,它向決策者們淡化了中國迫在眉睫的進攻風險,導致他們繼續施行其“前進”政策,並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威脅置之不理。結果不出所料,在中國發起進攻後,印度發現自己面對中國的攻擊毫無準備。

1962年的軍事潰敗給印度敲響了沉重的警鐘。新德里開始推行一項重要的軍事現代化計劃。作爲擴軍計劃的一部分,印度批准建設10個新的山地作戰師。並通過新設立一個重點收集外國情報的安全總局(Directorate General of Security)來改進其情報收集系統。

有了這些改進,印度就能更好地應對新威脅。例如,1965年,當巴基斯坦試圖派遣特務滲透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時,印軍已做好了輕鬆應對的準備:軍方封鎖了有爭議的邊界地區,這一行動使巴基斯坦無法在當年晚些時候通過發動所謂的“大滿貫行動”來閃擊印度,奪取印度領土。巴基斯坦爲實施此次行動投入了巨大力量,卻最終無法突破嚴陣以待的印軍防線,從而爲印軍在旁遮普跨越邊界進行反擊創造了機會,印軍甚至還一度威脅到巴基斯坦的主要城市拉合爾。儘管這場戰爭最終以兩軍陷入僵持草草收場,但印軍表現已明顯比1962年更令人印象深刻。

但印軍並沒有與時俱進。1999年,當巴基斯坦跨過所謂的實際控制線入侵印度時,當時還未大規模擴充軍備的印軍卻在打盹。同年5月3日,一個印度牧羊人通知當地政府,他看到了一些似乎是越境入侵的行爲。但奇怪的是,印度軍方和情報機構並未重視這次和其他幾次來自當地人的警告,從而讓伊斯蘭堡在當地站穩了腳跟。

巴基斯坦的進攻動用了大約2000名士兵,他們佔領了印度領土內一塊長達62英里深達6英里的土地。這是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印度軍隊不得不呼叫空中支援來把入侵者從他們佔領的制高點趕走。但空軍的介入也發生了延誤:陸軍花了很長時間才向空軍傳遞了情報,這反過來延緩了空軍反應的速度。

!

這次衝突結束後,印度成立了卡吉爾衝突審查委員會(Kargil Review Committee),審查衝突的起因和印度做出的反應。其審查結果之一是沒有“組織機制負責在(情報)機構和各層級情報使用者之間進行協調或以目標爲導向進行互動”,也沒有“向各個機構分配任務的機制,並負責監督他們的表現,審查他們的記錄,以評估他們的工作質量。”

這一審查結果導致印度又成立了兩個新的情報機關:國防情報局(Defence Intelligence Agency)和國家技術研究組織(National Technical Research Organisation),以協調各機構之間的關係。

然而,卡吉爾衝突報告中指出的一個核心問題至今仍未得到解決:需要一個嚴格的中心整合機構來協調處理情報調查結果,並能適應通常是快速發展的危機形勢,迅速向決策者出具得出統一結論的情報報告。(英國聯合情報委員會和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就是這一中心機構的實例。)印度缺少這樣一箇中心機構將導致各機構間信息交流不暢,決策者無法獲得經過妥善處理(評估並結合具體形勢)的情報,各機構也無法有效協調配合來及時應對新出現的威脅。

卡吉爾衝突造成500名印軍士兵和400名巴基斯坦軍人喪生 圖片來源:半島電視臺

一個支離破碎的印度情報系統似乎爲中國提供了一個關鍵的時間窗口,使中國能夠從一開始就向發生衝突的拉達克地區調遣軍隊。實際上,印度在其邊境地區擁有相對中國的軍事優勢,這使得北京只有一條途徑來創造局部的軍力優勢:戰術欺騙。今年也是如此。中國軍隊從1月份開始在印度邊境附近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以分散印度注意力,隨後就將部隊轉移到了拉達克地區。如此重大的中國軍事行動理應得到印度情報部門非比尋常的嚴密監測和跨機構評估。

然而實際上,個別機構確實在2月和3月報告了中國向拉達克地區派遣軍隊這一可疑動向,但這些情報顯然沒有送到印度最高決策者的手上,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充分表達出此一事件所具有的緊迫性。由於這一失誤,中國軍隊進駐拉達克地區,切斷了印度邊境巡邏哨所之間的聯繫,並封鎖了連接各個山區的重要道路。

當印度軍隊收到有關中國軍隊進駐的準確情報時,他們唯一現實的反應就是從該地區首府列城緊急出兵。如果是在一個更有效的國家情報系統輔助下,印度軍隊本可以事先得到足夠的預警,以便在中國軍隊試圖進駐時就及時到位阻止他們。而現在則相反,他們不得不奮起直追來阻止中國進一步向前推進,而中國軍隊卻獲得了在其所佔土地上鞏固立足點的機會。

與印度國家安全體系中其他棘手的問題一樣,這些情報失誤接連不斷,原因是印度情報機構沒有獲得足夠的支持來進行必要的改革。每次出現重大情報失誤後,都會有報告出臺,比如在卡吉爾戰爭後或2008孟買恐襲案發生後,但這些報告提出的改革意見只得到了部分落實。在一個總理不關注就沒有改革會發生的政治體系中,創建一個更加集中和嚴格的情報系統就需要總理辦公室花費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來處理不同情報機構的官僚利益,而所獲政治收益卻微不足道。

現在的問題是,新德里是否會承認,它在今年經歷了一次情報失誤,尤其是考慮到納倫德拉·莫迪領導的政府一直希望爲自己打造一個強大的形象。即使印度要進行一次官方審查,以確定其情報系統的缺點,它也很可能只會給出此前這類審查已給出的建議:加強議會對情報部門的監督,通過認真檢查來提高情報部門的工作表現;設立國家情報總監以確保各部門及時提供情報供政治決策者參考。

然而,在印度以總理爲中心的政治體制下,這兩項改革都需要總理莫迪承認情報系統具有這樣的漏洞並有政治意願進行改革。考慮到莫迪對此次危機的最初反應是否認發生了任何入侵,而且現在印度媒體關注的焦點也轉移到了日益惡化的疫情形勢上,對印度情報系統進行這樣的改革是不大可能的。

(觀察者網由冠羣譯自美國《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