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爲媒 架起溝通之橋

明珠(右三)和同學朋友一起聚餐

對於中國學生而言,在異國他鄉讀書,吃上一頓地道家鄉美食可謂最愜意的事。所謂遊子離家思鄉愁,濃濃的故鄉風味正可緩解一二。中國留學生一邊各顯神通慰藉自己的中國胃,一邊在適應當地飲食習慣的同時,將中國食物介紹給當地的同學、朋友,搭起飲食文化交流橋樑

艱辛的大廚之路

因吃不慣當地食物,加上國外中餐價格太高,很多中國留學生都會選擇自己做飯。

馬來西亞吉隆坡讀本科的朱文琦在出國留學之前基本沒有做過飯,最多就是煮麪條。而到吉隆坡讀書後,朱文琦的做飯手藝日益精進,成了連滷味都不在話下的“超級大廚”。“成爲大廚的過程是不易的,我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難。”朱文琦坦言

朱文琦告訴筆者,她遇到的挑戰主要來自於3個方面。首先是調料的選擇:要做地道的中餐,有些調料需要到中國超市購買;其次是食材的選擇:有些中餐需要的配菜比較難找,價格也比本地蔬菜高;最後是廚藝短時間難以突破:看着菜譜覺得會了,手的操作卻趕不上。“尤其是火候和調料劑量,太不好掌握了,比如,‘適量’是什麼量?多大的火算是小火?”朱文琦說。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就讀的棣明珠在解決一日三餐時也遇到了困難。剛出國時,棣明珠蒸米飯,都不知道放多少水,還是一位同學教給她如何用手指測量水的深度,水應該高過米多少,才慢慢掌握。對她來說,切菜就更難了,不僅姿勢不標準,速度、精細度等都跟不上。以至於放假回國,在媽媽指導下練刀工成了棣明珠的假期必修課

飲食習慣相互影響

雖然“中國胃”很難改變,但出國讀書一段時間,中國留學生們也在慢慢接受當地的飲食習慣。

就讀於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王美晨剛開始覺得適應不了當地多油炸、少調料、烹飪方法相對單一的食物,也不喜歡咖啡和熱巧克力。“現實是,你找不到別的喜歡喝的飲料,比如國內走幾步就有的奶茶店,當地就沒有。”但讓王美晨沒想到的是,讀了1年的研究生之後,自己的飲食習慣也在慢慢改變,“如今,我每天都會喝一杯咖啡。”

和王美晨一樣,朱文琦也被馬來西亞的飲食習慣所影響,開始喜歡喝糖水、吃早茶

“在美國待了4年,我覺得不能簡單描述爲接受了當地的飲食習慣,而是家鄉飲食習慣和當地飲食習慣相互影響、逐漸融合的過程。”棣明珠說,比如自己主動去了解美國食物的製作過程,也在嘗試一些之前沒用過的調味品。在這個過程中,她覺得自己的飲食習慣也在漸漸發生變化。

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對中國留學生來說,美食除了讓自己的味蕾得到享受之外,還拉近了和當地朋友之間的距離。

棣明珠會和美國同學分享中國的小零食,也會邀請他們在自己的住處聚餐,親手做一桌中國菜。“大家都非常喜歡中國菜,也對中國菜背後的文化很感興趣,一頓飯下來,彼此之間的距離就拉近了。”

在筆者採訪的幾位中國學子看來,邀請外國同學吃中國菜是不同文化碰撞的過程。他們認爲,飲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中國留學生可以通過飲食,架起文化溝通橋樑。

“我在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及朋友介紹中國菜時,他們也會跟我講一些自己家鄉的食物,比如有一位來自日本的同學曾帶我吃壽司,並介紹其做法。”王美晨說。

據幾位中國學子介紹,除了學生間的美食交流之外,就讀學校也會舉辦一些以食物爲媒介的文化交流活動。棣明珠所在大學的中國大學生協會,在中秋節等一些中國傳統節日,會舉辦相應的活動,準備中國食物供大家品嚐,反響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