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公正?再想想…

宏基

傳播理論中有一個「選擇性接觸」的章節。用簡單地話講,其實就是隻聽或只看自己想聽或想看的新聞

臺灣經過這麼多年的選戰洗禮,對於「選擇性接觸」恐怕早已「內化」而不自知;對於支持的對象,好像做什麼都對;對於不支持的對象,好像說什麼都錯。

而這個現象似乎從一般閱聽人更進一步成爲媒體角色扮演;在某種程度上展現出好惡,或許更甚之可稱爲「造神」。

比方說:日前有媒體披露某位有意由醫轉政人物說到有在政治圈的朋友以私交來電「喬」病房,而他反問這人是藍是綠;這則新聞如果是發生在別人身上,恐怕早掀起軒然大波,怎麼會問病人是藍是綠?難道以後健保卡要標註政治傾向?與醫師政治立場相左的就不看診、不救治?但這則新聞在發生多日之後,上網搜尋連一頁都不到,僅一家平面、一家電子媒體有相關訊息

網路搜尋引擎之便捷,「醫師倫理規範」第九條:「醫師不以宗教國籍種族政黨社會地位理由影響自己對病人的服務。」目的在於尊重每一個生命;而問病人是藍是綠,明顯是句失言,可是爲什麼不在意呢?個人第一時間質疑是不是記者聽錯,醫師說的是「是男是女」?問清楚性別好安排病房;可是沒有看到當事人出來澄清,也沒有看到有媒體繼續追問。

媒體記者、編輯政策對於某些人物的喜好,經過這樣的媒體「塑造」,塑造出「媒體寵兒」;而這些「媒體寵兒」在光環退散之後,恐怕更令人不堪,從現在當政馬先生或許可窺見一二。

而媒體犧牲了公正性而遷就「選擇性接觸」,或許在「經營層面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還值得信賴嗎?或許還得再想想。

作者楊宏基,臺北電視臺媒體工作者。本文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