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論-馬習會不只看熱鬧

「馬習會」的召開深受國際肯定,綠營一路追打,不願認同其中成果,甚至揚言狀告馬英九總統判國。(圖/中時資料照)

馬習會受到全球媒體矚目,臺灣新聞媒體之間,更是掀起一場新聞熱戰。勝負輸贏,不能光從新聞報導衡量,報導內容的品質,更是決定優勝劣敗的關鍵。

由於馬習會宣佈倉促,幾近於突發新聞,因此,新聞媒體的平時戰力,包括人員裝備規模及編採素養與經驗,就已經決定了媒體在這場新聞戰中的表現。可以清楚看出,小本經營的新興網路媒體,在作戰能量上,當然不如老牌大媒體。

但規模較大的新聞媒體,對馬習會的相關報導,在廣度與深度,乃至新聞專業的基本表現上,也仍有需要檢討之處。

首先,完整的馬習會報導,應該包括會面成因的完整揭露、會面過程的詳細描述,以及會後影響的深入剖析。

綜觀各家媒體的表現,在會面成因方面,顯然負責兩岸新聞的記者們,事先都沒有掌握線索或情報,總以爲馬即將卸任,在剩餘任期內,不會再有任何重要作爲。於是,對馬習會早已不列入追蹤事項,等馬習會突然成真時,再來探詢會面成因,倉促間已難完整呈現臺北、北京和新加坡之間,究系如何達成相關協商。就不說兩岸間如何能夠避開所有記者的注意而協商會面細節,連李顯龍究竟在會前如何出力,甚至是李如何安排與馬會面,多數媒體到現在也說不出完整細節,這確實是採訪能力不足的顯現。

其次,關於馬習會談過程,這麼多記者只能擠在一起,拍攝馬習握手畫面,並報導兩岸領導人的公開談話,對雙方究竟在閉門會議中如何交鋒,有沒有談到更多實質或敏感話題,也看不到記者有窮盡一切可能探詢完整會談內容的企圖心和相關報導。當然,這不是容易達成的採訪目標,但記者總要展現企圖心纔對。至於會面過程中的花絮報導,也許記者和閱聽人覺得有趣,但其實並不具有新聞的重要性。

最後,關於馬習會的後續影響及各方反應,大多數媒體對兩岸及國際上的官方、朝野與學界消息來源的意見,報導不少。但是,仍有部分媒體在呈現這些意見時,出現有聞必錄,與自家媒體報導矛盾,或甚至又以特定政治立場,做爲篩選意見框架的老毛病。例如,一方面說馬總統已明確表示,曾在會談中講到一中各表及中華民國憲法;一方面還是刊出若干政治人物硬指馬未曾凸顯中華民國立場的批評。這樣的新聞處理方式,既不專業,也有故意混淆視聽之嫌,是最需要檢討改進之處。

(作者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衆傳播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