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3學者 獲諾貝爾醫學獎

艾爾特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輸血醫學家。(摘自Gairdner Foundation)

2020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率先登場,3位得獎人共獲殊榮,分別是美國學者艾爾特(Harvey J. Alter)與萊斯(Charles Rice)以及英國學者霍頓(Michael Houghton),得獎原因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3人將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新臺幣3237萬)獎金。他們獲悉得獎後均表示「非常驚訝和高興」。值得一提的是,霍頓1989年發現C肝病毒的研究團隊,有一位成員來自臺灣病毒學郭勁宏(George Ching-Hung Kuo)。郭勁宏畢業臺灣大學醫技系,是紐約愛因斯坦學院博士,曾獲多項學術大獎

開創性貢獻 救數百萬人生命

全球努力對抗新冠疫情之際,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備受矚目,但獲得諾貝爾獎肯定的研究通常得耗費多年鑽研並得到突破性驗證,故外界預測今年的醫學獎殊榮應不會頒給與新冠直接相關的研究。

卡羅琳學院諾貝爾大會表揚艾爾特等3人的成就,稱三位科學家「做出了開創性的發現,確認了一種新型病毒。」三人「在對抗血源性肝炎上做出了決定性貢獻,這種肝炎是全球重大的健康問題,會導致全球人罹患肝硬化肝癌。C肝病毒的發現解釋了其他病患罹患慢性肝炎的原因,也爲日後的抽血檢測新藥上市鋪下坦途,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爲全球人類徹底擺脫C肝病毒提供了希望。」

由確認到證實 研究承先啓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目前每年有約40萬人死於C肝。

艾爾特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輸血醫學家;霍頓爲英國生物化學家,參與開發C型肝炎檢測;萊斯爲洛克菲勒大學的病毒學教授

艾爾特最早確認一種未知病毒會導致「非A型非B型」的慢性肝炎。霍頓用新方法分離出這種病毒的基因組,隨後病毒被命名爲C型肝炎病毒。萊斯則證明C型肝炎病毒自身即可導致慢性肝炎,不需要其他病原體

新冠疫情肆虐 改採線上頒獎

今年諾貝爾獎有兩大變化:一是受新冠疫情影響,取消12月10日的傳統頒獎典禮晚宴,改在線上舉行,這是二戰後首次取消實體頒獎典禮。二是今年獎金比去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