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對不起誰

▲本屆倫敦奧運的跆拳道項目中華代表隊僅有曾櫟騁獲得獎牌

子路

辛苦了!

教練劉聰達賽後在臉書上表示,「沒有想出更好的方式,對手變了,我沒跟着變化動作,對不起大家的加油。」

運動極端世界裡的極端世界,多年來的血和汗,可能在短短几分鐘內決勝負。如果遇到單淘汰制實力再好的選手失常了也沒有翻身的餘地。這些選手和教練們,辛苦了!

詭異包袱

蘇麗文,一位在賽場上跌倒多次仍奮戰不懈的選手,可是我對她印象更深的,是她的一句話:運動員其實也是一種職業

是的,運動員不就是一種職業嗎?他們揮汗如雨、廢寢忘食的苦練,承受訓練比賽伴隨而來的傷病,也許有少部分是爲了一些大題目,例如:國家榮譽感。但更大一部份,相信是爲了實現自我。

只是他們實現自我的方式與表現,往往受到人們高度矚目,加上某些比賽,如亞、奧運,特別強調國別的不同,才使得這些選手必須揹負着莫名其妙的國族意識。有時,這種意識是種激勵,但更多時候,這種意識反倒是個詭異的包袱,輸了,你得背,贏了,下次你得背雙份

誰對不起誰?

部份人樂衷於觀賞運動比賽,如果摻入了國族意識,運動比賽頓時變得:老少咸宜,適合闔家觀賞。

但愛看歸愛看,看比賽的人都應該瞭解到並不能因爲這樣就把自己的期望強加於其中,選手爭取榮譽,少部分爲了國家,大部份爲了自己,沒有人會比他自己更想贏。

觀衆而言,加油是我們心甘情願,能夠觀賞到這麼高水準的比賽,也足以讓我們歎爲觀止。以參賽者而言,本次跆拳道代表隊的總教練說得好:已經盡力了,不用 覺得對不起國人。運動不是娛樂產業,運動員更非古羅馬時代競技場裡取悅大衆犧牲者,沒有義務得爲了輸贏或觀衆的悲喜來負責。

國家栽培

最後,如果有人這麼說:這些運動員都是國家一路補助栽培,他們必須爲國爭光!我會感到莞爾,拿國家補助的單位與產業何其多,又豈止運動一項。

君不見我們的媒體每年拿了政府多少補貼廣告,當他們表現爲人詬病的時候,怎麼就沒人出來道個歉什麼的?

作者陳子路,教育業,fb部落格:不成氣候國與civicyouth公民少年計劃版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更多好看內容都在《ETtoday新聞雲》首頁

遐齡點名楊淑君最差 「我真的是…」重話說一半

溫爸臺灣體育完蛋--政府比共產黨還愛錢,還談什麼奪牌!

溫爸/臺灣的體育現況--奧運是科學比賽,我們拿什麼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