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東方》|《禮儀之美》(下):筆法精妙!漢字書法串聯起中華文化

漢字像一根無形的繩子串聯中華文化文脈殷商時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記錄了佔事問卜的社會活動;西周時期,在青銅器上鐫刻銘文來歌頌文治武功秦漢以降,古漢字的象形意味逐漸淡化,越來越純粹,成爲人們記事抒情審美的一件生活樂事

書法音樂相通。“開始寫一幅字,一點點寫下去後,墨在紙上慢慢暈染開,就像撥動一根琴絃後的嫋嫋餘音。”文化史學者書法家鄭曉華表示,順鋒運筆是柔緩的曲線,表達了青春浪漫的感覺逆鋒運筆比較沉重,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就像彈琴時的不同手法節奏。” 他說。

對此,箜篌演奏家魯璐表示贊同:“我非常喜歡草書創作那種酣暢淋漓揮灑的感覺。就像在傾情地彈琴刮奏一樣。”

“漢代草書出現,風靡一時。”鄭曉華表示,草書以其抒情性徵服了當時的學子。隨後,爲了便於識別,又進而發展出工草兼顧的行書筆法

隋唐時期,出現了漢字標準化楷書字體。“宋代之後,書法家在之前多種字體的基礎上,開始進行個性化的創造時代。”鄭曉華說。

鄭曉華認爲,歷代文人不斷對中國書法進行人文建構,使其產生形式精神相對應的關係,“字如其人”的理論也應運而生。

書法無論從產生還是發展,都牽繫着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隱含在漢字書法裡的文化內涵,是一個博大而精深的文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