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偵察機空前逼近 專家指陸偵測準不準有問題

美國空軍代號爲64-14849的RC-135U偵察機。(達志圖庫/TGP)

1架美國空軍RC-135U「戰鬥派遣」(Combat Sent)電子偵察機22日早晨飛越臺灣海峽,最近僅距中方領海基線25.33海浬(近47公里),刷新了接近中國大陸偵察的最近距離

北京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SCSPI)」說,這架RC-135U戰略偵察機22日從巴士海峽進入南海,並在華南沿海地區飛行,一度貼近,之後掉頭折返,似乎飛回嘉手納空軍基地

而《戰區》(The War Zone)網22日指出,這架代號爲64-14849的RC-135U偵察機只要以雷達編碼AE01D5就能在線上航班追蹤網上查得到。此外,「南海戰略態勢感知」推文說,美國海軍P-8A「海神」(Poseidon)反潛巡邏機,還有P-3E「白羊」II型(AriesII)情報、監視及偵察(ISR)機當天也都出現在南海上空。

美國空軍只有兩架RC-135U,特別用來蒐集敵方的雷達與防空網絡節點數據。它們會蒐集有關電子偵搜情資,協助指揮官建立所謂的「電子作戰序列」(electronic orders of battle),詳細列出敵方的防空部署

分析指出,這一切都具有典型冷戰式的偵察特質。偵察機在離開現場前,會刺激特定雷達發射器讓它啓動,好讓機上分析人員能蒐集關鍵資訊。當然,美國偵察機經常出現在更廣大的南海區,有大量可能感興趣項目感測器分析。

儘管「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說,這是美國偵察機飛得最近的一次,但分析指出,美軍偵察機最近通常獲准飛到距離海岸20海浬(約37公里)處。不過,爲了確保雷達不至於誤認軍機的確切位置,避免引發國際事件,因此通常都限制在40海浬(74公里)。

陸方另一個可能的問題在於準確性。公開的航班追蹤網原本就不精確,而這意味用它來進行相關計算,並沒有決定性價值。分析指出,RC-135U偵察機究竟真的遠在20海浬外,還是侵入界線內,都不能單憑這類數據來判斷。

而較可靠的消息來源需要確認精確的航線,如日本防衛省在軍機侵入領空時所公佈的那種雷達標示。飛行數據網ADS-B Exchange的代表人員說,「南海戰略態勢感知」所提供的資訊,很可能來自多點定位系統(Multilateration,MLAT)數據,而其中許多變數都取決於射頻(radio frequency)傳播。但利用這種方式,不要說是很難確認RC-135U在廣大區域的位置,更別提它的確切位置了。

此外,ADS-B Exchange的人員指出,多點定位系統有點像三角測量,是根據區域內不同接收器獲得信號的時間而進行數學計算。然而,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它,而區域內的接收器愈少,準確性就愈低。只要看RC-135U直線飛行,但追蹤軌跡卻曲曲折折就知道了。

分析說,或許RC-135U的飛行看來充滿挑釁,有部分觀察家就是這麼認爲。然而,公開可用的追蹤數據卻不足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