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鬥而不破 兩岸也需護欄

(圖/新華社)

16日在「拜習視訊峰會」落幕的同時,中共公佈其黨史上的第三份《歷史決議》。這項決議以中共十八大以來的習近平時期爲重點,篇幅逾半聚焦在總結習近平的政績、治國理念與世界觀,確立習近平比肩毛澤東與鄧小平的歷史地位,及以習近平爲核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歷史進程。

中共選擇在拜習會後公佈《歷史決議》應非巧合。迥異於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之初,與美、日等西方國家的外交蜜月時期,當前應爲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北京與華府處於最壞的時局。雖說拜登定調美中是「競爭」關係,不擔心雙方發生武裝衝突,但在兩岸關係惡化與美中競爭共伴效應下,「臺灣問題」可能將美國拉進與中國的一場「不情願」的戰爭,此爲中共能否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最大變數,也取決於北京的「大國外交」奏效與否。

雖然《歷史決議》未點名美國,但有三處言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明確「大國外交要服務民族復興」,「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歷史決議》中,將「大國外交」冠上「中國特色」,其意義應在於此,即中國再興無意與美國爭霸,亦不稱霸,中美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

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的中國事務主管杜如鬆認爲,中國出手削弱美國的國際地位,打造新全球秩序的基礎。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感受當下美國政界氣氛直言,「人人都想當對中國的鷹派,大家都認爲中國決心稱霸世界,這是中國的最大目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說明習近平的世界觀,他在峰會中強調「地球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發展」,反駁美國將中國的「強國夢」解讀爲北京正大打持久戰,意圖取代美國成爲全球霸主。

《歷史決議》指出,在不可逆的全球化下,東昇西降,冷戰以來的「美國治下的和平」面臨挑戰,中美競爭爲國際政經結構變遷,美國國力日趨衰微,中國相對實力上升所致,而非習近平的個人行事風格更具侵略性。

峰會中,拜、習難以相逢一笑泯恩仇,但雙方皆無意將競爭導向衝突,對緩解緊張仍具意義。季辛吉認爲,雙方「開始朝不同的方向移動」。在會談中,拜登重申美國「一中政策」的內涵;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認爲,美中須在許多層面上加強接觸,以確保在競爭周圍有「護欄」,使其不會偏離到衝突中,摸索戰略穩定路徑。美國的「護欄」說與中國的「鬥而不破」方向一致。

既然美中競爭將設定護欄,確保鬥而不破,兩岸是否亦須架設「護欄」,避免對立螺旋向上演變爲衝突?蔡政府不應只在拜登對「臺獨」是「不支持」或「不鼓勵」的字眼上打轉,如何重拾兩岸對話基礎,再續「馬習會」的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溝通,始爲兌現維持兩岸和平承諾的正途。(作者爲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