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貿假脫鉤…攻新南向 供應鏈成形需時間

美中直接貿易連結弱化,但東亞及墨西哥由大陸進口中間財大增,美國非但沒擺脫對中依賴,還讓這些國家更依賴大陸。美聯社

近十年,國際局勢、中美衝突,讓臺灣電子產業陸續移出大陸,其中尤以電子五哥最具代表。但「如果沒有美中貿易戰,中國大陸其實還是一個很好的製造地,」英業達總經理蔡枝安小心翼翼地說,「就算將關稅等方面考量進去,也是一樣。」

英業達、鴻海、仁寶、緯創、廣達、和碩都已陸續落腳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蔡枝安表示,英業達在大陸的產能已依客戶要求調整,伺服器產品更因被美國視爲涉及國安陸續移出大陸,美國先前擴大晶片銷往中國禁令,就對英業達AI伺服器及CSP出貨帶來影響。

「許多臺商初期會轉向越南,因工資較低,但近年開始出現飽和問題。由於當地員工很少移動,臺商受區域性因素限制,開始缺人缺工,」蔡枝安解釋,不少臺商也前進泰國,如英業達宣佈在泰投資一.五一八億美元興建伺服器組裝產線;廣達在泰國、越南雙邊設廠。

但南向仍需時間發酵。緯創執行長林建勳就說,產業鏈需「聚集」才能降低成本,臺商在東南亞要重新打造一個如臺灣、大陸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和生態系統,「要複製當年臺商在中國華東、華西的模式還需要時間」。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舒婷指出,美中貿易戰後,由於生產基地轉移,外資在大陸進行加工出口的需求減少,美國多項最終產品移轉自東協、臺灣、日本、南韓、印度與墨西哥進口。貿易轉向使大陸對部分原材料與中間財的需求縮減,但因其他亞太生產基地中間財需求高,卻遭遇當地供應鏈體系未發展健全,中國又成爲東協、印度與墨西哥等地的中間財重要來源國。

此現象引發廣泛討論。吳舒婷解釋,美中直接貿易連結弱化,但東亞及墨西哥由大陸進口中間財大增,美國非但沒擺脫對中依賴,還讓這些國家更依賴大陸,各國以「假性脫鉤」(phoney decoupling)形容這現象。

在此趨勢下,臺灣對美出口增加,出口東協、墨西哥、印度的電子中間財也大增,但「傳統產業中間財在各生產基地的市佔率多下滑,」吳舒婷示警,這凸顯臺灣以幾乎零關稅的電子產品爲出口主力;經濟高度仰賴半導體等電子中間財,顯示產業發展不均,並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