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兩大貿易伙伴爭端 產官學:臺灣應把握危機、製造A級產品

美中貿易僵局是否會出現曙光?(圖/路透

政治中心臺北報導

美中貿易戰爭持續開打,眼看兩大貿易伙伴間的對抗,臺灣該如何因應?國內多位學者與產業代表3日在一場論壇上認爲,以當今美國的政治版圖,美中貿易戰還將持續,臺灣企業比例高於中國本土企業,面對這波貿易戰,臺灣企業應將危機視爲轉機,藉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但也有臺商業者則指出,只要臺灣企業能「製造出A級產品」,就能無畏威脅

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3日邀集產、官、學界各方代表共同舉行「美中貿易爭端政治經濟論壇」,分別從產業和政治與政策面向凝聚各方意見。

川普選票來源與支持者背景分析,中華經濟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指出,無論即將來臨的期中選舉結果如何,現行貿易戰的政策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尤其美國民意到目前爲止對貿易戰「是支持多於反對的」。劉大年說,相對於貿易關稅,美國更在意的是技術遭中國超越,因而更着重智慧財產保護、避免不公平競爭,美國不會放棄中國大陸市場,只是希望市場更好。

豪門國際開發董事長簡廷在從珠海臺商角度出發,在座談中則鼓勵企業勇於把握機會創造產品的獨特性和價值性,他表示,「換羽(毛)重生」、「有A級的產品,美國在怎麼加關稅,也還是要買的你的產品」,臺灣應把握危機,做好轉型佈局、促進企業變革,只要改變思維就有機會。

▲美中貿易爭端政治經濟論壇。(圖/臺北大學提供,下同)

接着,臺北大學公行莫內講座教授羅至美也呼應簡廷在的看法,她表示,臺灣沒有把握1997年和2009年兩波區域和全球金融危機的轉型機會,而鄰近的韓國和中國因爲都在國家的介入下,成功促進產業升級而受益,「美中貿易戰衝擊過去兩岸廿年產業分工體系,但也給臺灣在中國製造2025之前,產業最後的轉型與轉骨的機會」,期望政府與企業共同以經濟戰略的高度,把握美中貿易戰的挑戰與機會,完成20年來未竟的產業升級。

與會的前駐美大使沈呂巡也指出,美中貿易戰在川習熱線之後開始出現化解跡象,但還會拖延一段時間,臺灣在美中爭端中間,除了企業自身的因應之外,政府必須重視兩岸穩定,以獲得國際認同,進而據以推動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來提升產業競爭力,儘管中國大陸是臺灣潛在的威脅,但也是最大的機會,應該把握優勢拓展對外貿易關係,避免落入北韓處境

對於兩岸與國際金融局勢擁有長期觀察的外商銀行董事總經理柯仕偉表示,臺灣往往過度從政治來看問題,面對美中貿易戰,建議能以更輕鬆的態度自然看待,臺灣政府與產業應該順水推舟讓自己能往前走,以高科技產業來說,臺灣對智慧財產的尊重正是價值,應該更珍惜並維護,以免傷害美國企業對臺灣的信心。

另外,臺北大學法學院國際法中心主任王震宇則認爲,從美國文化來看,現今美中貿易戰其實只是不斷循環的結果,關稅手段應屬心理戰而非法律戰,對於各產業的影響各不相同,卻是臺灣很好的黃金喘息期,應該趁機促進產業調升、盤點法律、並和民衆溝通調整貿易政策形成共識以自我提升,避免未來局勢變動時卻沒有做好準備。

最後,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也提醒,在整體社會發展中,經濟固然重要,但只是結構下層,背後政治、法律等面向都不能忽略,美中貿易爭端影響全球,實際上在美國和中國內部也有不同聲音,各經濟路線中也還沒有標準答案,值得學界持續從各角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