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牌、信箱改造 傳承在地特色

網路及GPS蓬勃的年代,門牌信箱或許逐漸被忽視,但仍不可或缺,臺灣農村再生及社區營造力強,與其花大錢大興土木,如果能從發展地區特色門牌及信箱小處着手,非但不需耗用龐大經費,也更能凸顯出社區美學精神層面的精緻,讓家戶更凝聚。

臺灣社區營造發展了近30年,遍地開花,這幾年來農村再生也並駕齊驅,爭奇鬥豔,名目雖不一,但實質內容相去不遠,環境美化基本主調,老舊建築的改造居次,更有甚者則是大興土木興造地標、涼亭等新建物,結果因爲普及率低、使用率不高,最終淪爲蚊子館,浪費公帑及營造初衷。

其實農再及社造不必花費大把經費,一樣可以做得有聲有色,而且居民認同感十足。家家戶戶都有的門牌及信箱,若能展現出小而美、小而精人文底蘊,就擁有小兵立大功特質,不僅能透過家戶的共通點讓居民更凝聚,如果融入地方特色,還有喚醒或凸顯文化內涵的作用。

例如雲林二崙來惠社區營造之初,也只是美化環境,而非着重在客家文化的傳承,許多耆老布袋戲開口獅、七崁武術詔安客家3寶,但年輕人泰半懵懂未知,後來家戶門牌以開口獅作爲象徵符號,對重新創造地方認同及區別閩南文化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