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淘汰而能夠拓展事業 臺商黃宏洲「大陸生存法則」 

黃宏洲。(圖/新華社

本報訊

20餘年間,臺商黃宏洲在大陸創業足跡遍佈廣東、福建、江蘇安徽省份事業橫跨建築機電、酒店、環保、現代農業等領域。大陸在變,市場在變,產業發展趨勢在變。應對種種變遷,臺商如何免遭淘汰而能夠不斷拓展事業版圖,有何生存法則?近日,這位資深臺商在安徽合肥接受新華社與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聯合採訪,講述了自己一路求新求變的大陸創業故事。

上世紀60年代,黃宏洲出生於臺灣嘉義的一個小山村父母都是菜農。讀小學時,每天徒步6公里上下學,「一年吃不到十次肉」。談起兒時貧窮,他笑稱,自己的孩子常常以爲「老爸在講天方夜譚」。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黃宏洲很快學會獨立。二十歲出頭,他便和弟弟合夥經商,從建築營造、機電安裝到垃圾清除,只要是能賺錢的營生,什麼都幹。「臺灣曾是世界矚目的‘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期可謂‘遍地黃金’。但到了上世紀末,發展速度開始回落,很多臺商將目光轉向大陸。」黃宏洲說。

1995年起,兄弟倆來到大陸發展。最初在廣東東莞,隨後一路北上,在福建廈門短暫停留後,2000年落腳江蘇崑山,正式將事業重心轉移到大陸,把機電、餐飲、娛樂行業經營風生水起。

2011年,大陸有關部門確定了首批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這讓黃宏洲第一次將視野投向東部沿海以外的內陸省份。

兩年後,黃宏洲應邀在合肥投資興建安徽省第一家餐廚垃圾處理廠,將臺灣發展迴圈經濟的技術經驗運用於解決大陸城市日漸面臨的「垃圾圍城」難題。他還中標合肥市餐廚垃圾處理專案25年的特許經營權

「大陸對環保越來越重視,一系列政策既是嶄新機遇,也讓我們堅定了信心。」黃宏洲說。

餐廚垃圾平時被稱作泔水,主要由飯店食堂產生,和家裡產生的廚餘垃圾不同,餐廚垃圾油脂、水分和雜質都更多。黃宏洲投資運營的工廠採用微生物高溫發酵技術,變餐廚垃圾爲有機肥,並能實現對周邊環境的零排放。

創業難免遇到種種困難。黃宏洲說,投產後很快發現,當地餐廚垃圾中包括生活雜物在內的一般垃圾比例過高,有些餐廚垃圾則是乾料被撈走,只剩下廢水……這些「意料之外」的情形導致原有的垃圾全自動分揀處理技術無法完全適用。

「遇到問題就必須應對,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黃宏洲奉行摸爬滾打數十年總結出的「變字決」,不惜成本追加資金投入改造,讓現有技術變得更加「接地氣」。如今,這座工廠日處理餐廚垃圾約200噸,產出的有機肥供不應求。

順水推舟。黃宏洲又在安徽廬江臺灣農民創業園設立科研基地,引進臺灣水稻、水果、蔬菜等品種。在他看來,這不僅可以構建起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鏈,還可以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園,助推兩岸農業科技研究與合作,幫助當地農民創收。

「過程很精彩,白手起家,一步一個腳印,很艱辛但也很溫馨。」回首在大陸打拼的心路歷程,黃宏洲感慨萬千。

從經營傳統產業投身環保產業,從東部沿海到內陸地區,黃宏洲的發展軌跡契合了近年來臺商在大陸轉型升級和梯度轉移的大趨勢。他說,這些年最重要的經驗就是以自我改變去應對外界變化,保持好奇心,不畏失敗。

「危機是轉機也是商機」,這是這位合肥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說,曾經的貧窮和父母的教導讓自己學會堅韌地適應環境,習得外界公認「第一代臺商」身上最寶貴的拼搏進取精神。

伴隨大陸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鼓勵「雙創」的各項政策,臺灣青年「登陸」創業成爲新的潮流。每當有人向黃宏洲請教,他都會鼓勵說:「沒有什麼好怕的,就來闖闖看。只要肯拼,有專業、有本事,大陸始終是年輕人創業的天堂。」

黃宏洲辦公室的書架上陳列着不少瓷器、玉器,還掛有一幅以「高山流水爲題水墨畫,另一側牆面上則是《中國地圖》和《安徽省地圖》。受訪時,他身着一套筆挺的中山裝,談起人文歷史、山河地理如數家珍。他說:「企業成長是一種成就,爲社會民生有所貢獻則是更大的成就。」

從而立之年來大陸打拼,到如今已年過半百,黃宏洲依然樂此不疲地開拓着自己在大陸的事業。數年前,兄弟倆還把父母從嘉義接到大陸常住。

「我已經對這塊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當別人問我是哪裡人,我會說,我是新大陸人、新安徽人。」黃宏洲說。(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