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認知作戰 對自己人開槍

(圖/截取自國會頻道)

當兩岸關係陷於「認知作戰」的言論與網路戰爭時代,政府不思考提出有效的網路戰術與國安戰略,反而不斷研議朝「在地協力者」羅織罪名,意圖控制國人的思想言論自由,莫非要把臺灣的自由政治倒退回去民進黨多年來強力推倒的白色恐怖年代嗎?

日前,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在立法院要求國防部長邱國正對認知作戰「在地協力者」的定義作出界定,邱部長表示「散佈任何訊息、言論對我方不利,對對方有利,初步就認爲是在地協力者」,雖然他後來解釋,有無逾越法律仍須由檢調單位認定,但他的言論揭露了當前國安戰略與戰術的三大危機。

危機一,政府的認知作戰搞錯作戰對象了。從蔡總統、國安局長蔡明彥、國防部長邱國正,都把查辦「在地協力者」當成認知作戰的國安重點,似乎本末倒置了。

民進黨中常會2022年4月曾邀請時任「臺灣民主實驗室理事長」的沈伯洋專案報告「俄烏戰爭:臺灣的準備與中國的入侵」。他當時提及中國利用宗教、黑道、里長系統進行對臺統戰。主席蔡英文隨即指示必須要加強防範境外勢力與「在地協力者」裡應外合的認知作戰;後來國安局長蔡明彥也提出「中國藉由在地協力者的協助,要達到操作總統大選的目的」,而現在,邱國正又提出這樣的定義,顯然國家領導人、國安與國軍系統都把對象錯放在對付國內自己人,而忽略了政府的任何反制目標應是對岸。

危機二,國防部長角色混亂了。依《國防法》規定,國防部長掌理全國國防事務,即使面對認知作戰,國防戰略層次有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三戰,但這也是跨部會戰略,而非僅限於捉匪諜工作。但邱國正卻在立法院公開定義「在地協力者」,主張「發表言論不利我方,利用造謠鼓吹,就認爲其沒有善意」,他是迫於政治現實配合綠委演出?或是自己逾越職責表達司法作爲?

危機三,製造兩岸對立恐毀了言論自由。解嚴後,入人於罪的《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被廢除了,專門管控思想犯罪的警備總部裁撤了,政黨與言論自由的環境不斷被世界各國讚揚,甚至連「臺灣人民共產黨」都可以合法成立,現在,民進黨政府卻要以「認知作戰」爲由,以「在地協力者」的罪名,將各種言論主張者扣上「包庇匪諜」、「與匪同謀」的罪名,豈非自我淪陷臺灣的言論自由?

中國大陸在目前不能「武統臺灣」的態勢下,兩岸都必須在網路戰爭中發動認知作戰,對我們來說,蒐集情報,瞭解大陸的總體戰略,才能從美中臺三方微妙平衡與互動中,精準做出反擊的戰略與戰術,而非對臺灣自己人開槍,陷臺灣於更大的危機中。(作者爲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