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黨旗紅】多謀長久之策多行固本之舉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原標題:【民族團結黨旗紅】多謀長久之策多行固本之舉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消息:中央領導近日對川藏鐵路開工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前不久,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黨中央圍繞推進西藏和涉藏州縣長治久安部署了一系列重大任務,這些工作需要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相結合,綿綿用力、久久爲功。

近期,“民族團結黨旗紅”網絡主題宣傳採訪活動來到青海四川,探訪這裡的涉藏州縣,以黨建引領,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生態保護、民族團結等方面的生動實踐。

打造又紅又專基層實幹家

提起青海玉樹,許多人都說她是鳳凰涅槃。沿江重建的城市,四周的青山保護着,主幹道上一片繁華,只有在抗震救災紀念館,才能看到當年地震的悲壯。

震前,許多人評價玉樹時,會說這是座被灰塵裹着的小鎮。災後重建以來,在援建隊伍和災區幹部羣衆共同努力下,經過艱苦卓絕奮鬥,僅用三年就把玉樹新城建設起來。

玉樹州基層幹部學院,負責人李玉蘭認爲,報答黨的恩情,通過基層幹部培訓,讓學員們能力提升以後,回去在村上、在社區基層給老百姓服務好,這是最終目的。

這裡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建設,培訓從泛泛而學到力求專精,打造“又紅又專”基層幹部隊伍的積極實踐。玉樹州基層幹部學院設立以來,已在州縣兩級培養800多名基層幹部,充實到基層258個村“兩委”班子當中。爲全青海省乃至全國提供了可複製的有益經驗,形成了基層幹部教育培訓的“玉樹經驗”。

在青海省海北州的海晏縣,不僅有中國原子城紀念館、王洛賓音樂藝術館等,還有一個以“好事壞事計分制”等爲黨建品牌,把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示範村——金灘鄉東達村。

近年來,該村在村黨支部引領和黨員示範帶動下,“黨員做給羣衆看,羣衆跟着黨員幹”。以民族團結爲抓手,團結全村各族羣衆,發展集體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打造宜居宜遊村莊環境,鞏固脫貧成果,讓更多羣衆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行之有效的社會治理舉措

基層探索要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綿綿用力、久久爲功。久久爲功必須日日做功,才能水到渠成。

在青海省海北州祁連縣公安局,高原民警高尖措是“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紮根服務基層36年,全年基本無休。“我就想給老百姓多幹點事,不管節假日,農牧民有事就會來找我,對我很信任。”老高和當地農牧民打了幾十年的交道,“這裡的民族團結的意識很強,大家都是一家人。”

“兩個人一天就是工作,家裡的事什麼也沒顧上。”從相識相知到夫妻警務室的共同堅守,作爲高尖措妻子也是助手的輔警馬秀蘭無怨無悔,她說老高是個工作狂,來個牧民說要辦事,老高從來不推辭,自己想辦法,不會辦也得辦。

正是有了像老高夫妻這樣對基層的熱愛、愛民爲民的初心解決問題韌勁,守護了一方安寧。其實這裡幾乎每位幹警都有基層工作經歷,都有段傳奇故事,而他們胸前大多都有一枚閃亮的黨徽

這裡廣泛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不斷鑄牢全縣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營造全社會共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良好氛圍,形成“黨建+民族團結”新格局。同時,這裡還大力推廣深化“楓橋經驗”。

同樣深化“楓橋經驗”的還有四川石渠縣真達鄉,在被設計爲同心圓的廣場上,羣衆們身着盛裝伴着歌聲跳起歡快舞蹈。這裡積極探索“黨建+基層治理”“政法+依法治理”體系,完善“縣區鄉村”四級調解組織。

“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真達鄉黨委書記白瑪扎西介紹,近年來,這裡以跨區域聯合黨支部爲抓手,建立邊界地區縣級黨委組織部門溝通協調機制,組建跨區域聯合黨支部,推動組織聯建、穩定聯防、發展聯動,破解邊界區域治理難題。

生態保護第一 高質量發展

要在確保生態質量的前提下,穩步發展設施農業河谷經濟和旅遊產業,鞏固脫貧成果,讓更多羣衆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採訪沿途,世界屋脊的山川壯麗、天高雲淡,青海湖煙波浩淼,祁連山林海莽莽,聖潔甘孜河谷秀美,三江源純淨美麗,大自然繪就的畫卷引人入勝。生活在這片高天厚土上勤勞樸實的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攜手編織了一幅幸福生活的錦繡圖景。

青海依託當地獨特的資源優勢,走綠色發展之路,在旅遊、民族手工藝、特色農業等產業上做文章,助力少數民族羣衆脫貧致富。靠山鄰水,海拔1900多米,氣候宜人。德吉村看準了綠水青山的自然優勢,村裡逐步打造旅遊村莊。花海、沙灘,處處是景,農家樂“關門是家、開門是店”,村民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如今在青海,像德吉村這樣的旅遊村莊有150多個,成爲當地羣衆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2015年以來,青海在涉及“三區三州”的地區實施旅遊扶貧項目128個,總投資3.58億元,帶動4萬餘人增收。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早在幾年前,四川就取消了對汶川、北川等58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和生態脆弱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 GDP考覈,同時將全省五分之二的國土面積劃入了生態保護紅線之內。在四川省洪雅縣長江防護林工程區內,可以不時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羚牛的畫面,像這樣的野生保護動物,在四川省石渠縣也同樣不時都能拍到,甚至是雪豹。

野生動物種羣得到恢復性發展,正是得益於生態工程取得的建設成就。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良好生態環境爲主要內容的新業態蓬勃發展。

合適產業助鞏固脫貧成果

多謀長久之策,多行固本之舉,多解決事關長治久安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近年來,這些地區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並推動產業健康發展,讓百姓致富。

在四川甘孜縣吉絨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裡與十八軍窯洞遺址相鄰。一幢幢兩層民居錯落有致,道路、水電等設施規劃得井井有條。過去,村民大都住在山上,交通不便,耕地稀缺產量有限。在精準扶貧政策惠及以及衆多扶貧幹部的努力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不僅住上了美麗新居,還有了穩定的工作與收入。美麗宜居的社區旁邊,現代化學校距離不到100米,二甲醫院則距離社區僅500米,實現了羣衆搬得來、穩得住、能致富。

“農業附加值比較低,要想脫穎而出,要想效益最大化,必須精細化管理。”在四川甘孜州石渠縣,奔騰不息的金沙江畔,四川、青海、西藏交界附近,一座現代農業生態科技示範園區在太陽照耀下,像顆高原明珠熠熠生輝。

在中控室大屏幕上,清晰顯示了園區影像和各監控數據實時動態,技術人員根據需要設置,自動化裝置調整各種植區域溫度溼度水肥等供給,使植物能保持最佳生長狀態。這些數據也彙總給合作的科研院所,分析研究並反饋指導園區下一步種植。

“徹底改變了過去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在這座觀光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裡,石渠縣委書記袁明光介紹,園區把高原的特點——潔淨的土壤、水、空氣,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等優勢都充分發揮出來。這裡以黨建引領,周邊幾個村黨支部充分動員,老百姓參與園區建設生產,有了穩定收入。

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縣金灘鄉,這裡也結合自身,緊盯“鞏固提升原有產業、探索打造新型產業、加快推進鏈條產業發展”目標,立足優勢資源,注重補齊短板,堅持問題導向,找準發展定位,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

多年來,金灘鄉整合各類資金1400萬元用於村集體經濟發展,並逐步形成了以東達爲代表的養殖業,以金灘、倉開、道陽爲代表的託管經營和集約化種植業,以海東、光明爲代表的鄉村旅遊業,以嶽峰爲代表的加工業,以新泉爲代表的家政冷鏈服務業等多種產業協同發展的村集體經濟發展佈局。

產業發展是保證脫貧不返貧的關鍵。

近年來,四川強化政策支持、產業扶持和人才幫扶,實施民生工程計劃。同時,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匯聚中央單位、省內發達地區和社會各界力量對口幫扶。

青海除了實施旅遊扶貧項目外,還圍繞各地特色打造脫貧產業:玉樹州開設傳統民族手工編織扶貧車間,羣衆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海南州開辦繡製品公司;果洛州發展光伏產業讓貧困村吃上“陽光飯”。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青海、四川不斷進行着積極探索與實踐,不論是對口幫扶還是土生土長,各級幹部都能做到深入實際,從本地具體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走羣衆路線,不搞“一刀切”,彰顯了他們傳承下來的的紅色初心和爲民情懷。

“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鮮紅的黨旗、鮮豔的國旗,在高原上迎風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