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導《海之岸》跨界共創 看見臺灣海岸的悲與歡
柯金源最新紀錄片《海之岸》劇照。(公視提供)
柯金源最新紀錄片《海之岸》劇照。(公視提供)
曾獲國家文藝獎、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傑出貢獻獎的紀錄片導演柯金源,26日將推出他執導的第33部紀錄片《海之岸》,首度揚棄紀錄片傳統敘述手法,嘗試以編導概念,透過跨領域、共創的模式,與「人劇團」表演藝術工作者合作,呈現臺灣海岸環境變遷相關議題,讓年輕表演者在海岸現場即興創作,引領觀衆思考人與海洋的關係。
柯金源最新紀錄片《海之岸》劇照。(公視提供)
柯金源最新紀錄片《海之岸》劇照。(公視提供)
《海之岸》共呈現包括八里、芳苑、南王等八處海岸環境的變遷,這些都是柯金源長期關注的議題,他見證了有的地方40年來不斷開發破壞,或兩百年開發歷史下人與環境取得平衡,以及依舊保有原始樣貌的不同型態,參與共創的「人劇團」成員依各地樣態,設計不同肢體與環境意象的表徵,呈現二元對比、隱喻、批判等符碼,也是讚歎、憤怒、感傷,以及期待、感恩的複雜心情。
柯金源最新紀錄片《海之岸》劇照。(公視提供)
片中配樂在依循這個原則下,柯金源邀請四位音樂創作者,爲不同的海岸情境創作音樂,原住民音樂家丹耐夫正若用多種自制樂器吹奏、敲打出獨特的樂風韻味;「農村武裝青年」的阿達,以向陳明章學來的臺語唱唸形式,爲每一段落加入註解;俐君以大提琴讓表演藝術家的內涵更具情感的渲染力;年輕音樂創作者桃子延續現場的大提琴演奏,爲紀錄片尾帶來可以撫慰沈靜的總結。
柯金源最新紀錄片《海之岸》劇照。(公視提供)
主持人在今天首映後座談向柯金源提問,記錄並看到海岸環境不斷惡化會不會感到挫折?柯金源強調:「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不是看到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纔有希望。」他之所用這樣方式表現,是希望大家能感受目前的海岸環境;「人劇團」創辦人、藝術總監暨團長蔡旻霓表示,在長達近兩年的製作時間,有許多事情她也是到現場才知道,過程中不斷在學習,接下來最重要是採取行動,將在芳苑啓動「看見灘地」覆育計劃。
《海之岸》導演柯金源(前右)與人劇團創辦人蔡旻霓(前左)及參與共創的藝術家。(公視提供)
《海之岸》參與共創的藝術家在首映會穿着演出服裝,右肩放着漂流木,象徵白鷺鷥啣木築巢,引領觀衆入場。(黃子明攝)
原住民音樂家丹耐夫正若(右)在首映會介紹他自制的多種樂器。(黃子明攝)
《海之岸》紀錄片22日在臺北華山光點舉辦首映會,「人劇團」表演藝術工作者化身爲漫步在灘地上水鳥,引領觀衆入場,並以身體演繹水鳥築巢、生物繁衍的樣貌,搭配丹耐夫正若以鼻笛、竹管吹奏的樂聲,以及海浪自然聲,讓觀衆在放映前,先沉浸在海岸浪濤的現場。公視「我們的島」26日晚10點正式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