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李海東:美對陸外交破壞性持續增強

大陸外交學院李海東撰文指美國對中國外交破壞性持續增強。圖爲今年3月17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左2)、國防部長奧斯汀(左1)與韓國外交部長鄭義溶(右2)、國防部長徐旭(右1)舉行韓美外交、國防2+2會談。(韓國外交部提供/中央社)

中國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30日表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副國務卿雪蔓、國防部長奧斯汀近期頻訪亞洲國家,就區域與全球議題較爲系統地闡明主張。跡象表明,拜登政府執政後,對中國大陸及對亞太政策的評估進程,已基本結束。當下,正密集地將評估結論核心要素,付諸實踐。其中最顯著特點,可以說是「在中國之外考慮對華外交」。

李海東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首先,拜登執政團隊持續強力否定中國核心訴求,當前推進「印太戰略」的一個主要招數,就是聚焦於將中國周邊國家推離中方。拜登團隊認定,製造「中國威脅」的輿論氛圍,不斷強化中美之間紛爭性議題的尖銳程度,並全力激化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摩擦點,有助美國達成拉攏他國孤立中國的目標。

至少當前階段,拜登政府認爲對華外交成功與否,關鍵不是尋求中方在美方施壓議題上的妥協退讓(美方已經清楚這一目標難以達成),而是藉由對相關涉華紛爭議題加以渲染和激化,將亞洲國家推入追隨美國對中全面戰略競爭的軌道之中,進而使美國得以從實力和格局的優勢地位漸趨拖垮中方。因此,中國周邊、甚至更大地域範圍內的中間國家,實際成了美國「印太戰略」優先爭取和關注對象。

李海東表示,其次,拜登執政團隊表達的「不尋求圍堵中國」並遵守一箇中國政策立場,並非旨在尋求穩定與中方關係,而是着眼於使中國周邊國家相信美國不是中美紛爭挑起方,以便更易於接受美國的「印太戰略」佈局。

縱觀美方公開的「印太戰略」相關政策文件或聲明,無不以邊緣化或詆譭中方,來樹立美方在亞太區域主導性地位。美國過去數年來一系列觸碰一箇中國政策的法案落地及涉臺、涉港的其他衆多危險舉措,表明華府並未也不會切實考慮中方根本關切。

美方之所以作此表態,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在與大多數亞太國家溝通中認識到,後者根本不樂見中美衝突,也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如在此背景下倉促與中方攤牌,美方必成孤家寡人,毫無勝算。

美方所謂「負責任」的涉華表態,實際不是迎合中方,而是爲了撫慰盟友夥伴以及它想拉攏的國家。

當下美方的一些所謂「和緩性」言行,並非預示其樂於建立持久穩定的中美關係,相反,它始終在爲接下來更具衝突性的對華政策做着準備。

李海東指出,再次,美國以盟友夥伴網絡爲基礎,建構亞太安全架構的設想,早已廣爲人知,而其將中國隔離於此架構之外的實現路徑,當下也正逐漸清晰起來。

美國防長奧斯汀27日在新加坡的演講對此做了較爲明確的回答,那就是將美國既有的亞太聯盟體系與東協等諸多不包括中國在內的區域組織串聯起來,以不斷擴大與強化的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最大限度將亞洲國家納入美國主導、等級層次分明的亞洲多邊安全制度架構。之後,華府甚至可能推動將體現此架構的價值觀,落實爲聯合國認定的「國際規則」。

四方機制可以說是美方旨在削弱排擠中方的亞太總體安全架構成功與否的核心節點。

李海東強調,因此,拜登政府對華政策根本不存在其吹噓的所謂「價值觀重塑」義務或「構建利益共用秩序」的責任等。相反就是試圖以「從中國之外考慮對華外交」方式,將大多數亞太國家拉到自己一邊。

只是,美方取得成功的機極低。一是因爲美國過去30年在世界各地強勢介入帶來的災難和動盪觸目驚心。二是美國拉攏的多數亞太國家與中國有着緊密的經濟紐帶。三是中國周邊外交政策得當有力。四是美國自身內部政治與社會分裂嚴重,亞太政策的連貫性及實際貢獻遭到普遍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