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新論-以歷史智慧開創兩岸新局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兩岸關係進入一個新的局面,但是,近來大陸方面部分人士言論日益顯示其急躁的情緒,值得注意。

兩岸關係是百餘年來歷史所造成,其解決方案也必須在歷史的視野考量,任何急躁的方案不僅「緣木求魚」,而且「後必有災」。從歷史上看,臺灣是一個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16世紀開始即已成爲西歐各國爭取之貿易基地。臺灣在經歷荷蘭明鄭滿清中華民國政權後,與大陸的近代歷史軌跡相當不同。

急統急獨皆有歷史盲點

雙方關係應如何調整,是21世紀東亞地區所面臨的重大課題。這個課題不僅影響到臺灣的福祉、大陸的發展,也牽涉亞洲地區和平與安全。由於兩岸關係至爲複雜,在各種對兩岸關係的展望之中,「急統」與「急獨」兩種論述最引人注目,但兩者皆忽略了歷史發展的某些面向

「急統派」常見論述基礎,一是從民族文化觀點着眼,認爲臺灣是中華民族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二是從經濟觀點着眼,認爲臺灣與大陸在經濟上互利互補,因此應早日統一

然而,自從1895年滿清割讓臺灣給日本,臺灣的現代化腳步已提早邁開,和大陸人民生活習慣差距日遠。日據時代臺灣人素來孺慕中華文化,但許多知識份子吳濁流等人到大陸旅遊之後,對當時中國民生之凋蔽、政治之腐敗感到失望。1949年之後,隨着土地改革、工業化、教育普及民主觀念生根,以臺灣爲主體意識日益甦醒。從這個角度來看,「急統派」部分人士忽視百年來兩岸分治的事實,一味追求立即統一,實有其歷史視野的盲點。

從歷史與人民立場出發

然而,作爲「急統派」反命題的「急獨派」,卻也因爲兩岸歷史斷裂,未能從更深刻的歷史角度來檢視兩岸關係。近一百五、六十年來,中國的朝廷官員、知識份子與一般百姓,最擔憂臺灣落入西方帝國主義者之手,而且他們的民族主義情緒,隨着西方列強對中國侵凌日甚而快速加強。在民族主義情緒之下,大陸居民無法理解臺灣居民對民主自由的追求,以及認爲個人尊嚴高於國家認同的價值觀念。由此觀之,「急獨派」未能扣緊近百年來中國大陸的歷史意識來思考海峽兩岸關係,也墮入一種「非歷史的或反歷史的謬誤」。

現階段「急統派」與「急獨派」人士,對於兩岸關係所提出的方案,雖然勢同水火,但是雙方的論述卻都常常從「非歷史的」或「反歷史的」立場,將「統一」或「獨立」當作抽離於具體歷史情境或條件的意識形態來思考。我們應該從「歷史的/人民的立場」出發,將兩岸關係置於具體的歷史脈絡中加以考量,在時間深度之中尊重「人民的意願」,跳出「統一/獨立」二分思考的舊格局,從歷史中建立兩岸人民「心」與「心」的相互理解,才能掌握解決問題契機。(作者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