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奸臣嚴嵩的爲官之道:有些機會,本身就是陷阱

嚴嵩作爲大明王朝的大奸臣,他的爲官之道,自然有一些特別。

比如在如何抓住機會的問題上,有些人認爲亂世是機會,有些人則認爲這是危機;有些人認爲遇到明君是機會,而有些人則認爲遇到荒淫無度的君主纔是機會。

嚴嵩等待機會的方式,就與常人不一樣,在他看來,如果內心沒有一個判斷標準,有些機會,本身就是陷阱。

嚴嵩一心想進入仕途,成爲一個手握大權的官員,但從他進入官場的表現來看,根本無心功名利祿。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六月,嚴嵩31歲,他的職位是翰林院七品編修。

這一年,嚴嵩的母親病逝,按照明朝的官制規定,他需要回家丁憂守制三年,實際上是27個月。

可是,嚴嵩卻利用這個機會,長期請病假,竟然在家裡隱居起來。這一次隱居,時間長達8年之久。

才進入官場,前途一片光明的嚴嵩,爲何選擇隱居,放棄仕途了呢?

在很多人看來,嚴嵩還很年輕,在仕途上前途無量,他離開官場,不是失去升遷機會了嗎?

對於什麼是機會,嚴嵩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在他看來,有些機會,本身就是陷阱。

那麼,嚴嵩對機會的判斷標準是什麼呢?

對自己能把控的事情,是機會,不能把控的事情,就不是機會,甚至是陷阱。這就是嚴嵩對機會的認識。

嚴嵩選擇隱居,是他無法把控機會的原因。

由於正德皇帝朱厚照荒淫無度,信任宦官,導致宦官把持朝政,整個朝廷,一片烏煙瘴氣。

嚴嵩如果回到仕途上,他要想幹出一番成績,只有兩個選擇:

一是與宦官同流合污。宦官當權,一個官員要想獲得發展機會,就必須去討好當權的宦官,從他們的手中討到官職。

嚴嵩雖然不是一個品行高潔的人,但他也不想與宦官同流合污。熟讀歷史的嚴嵩,內心非常清楚,討好宦官,本身就是陷阱,歷史上,無論宦官的權力有多大,但都不能獲得人心,也都不能長久,他們最終必定會倒臺。

二是嚴嵩沒有看到發展機會。不願意與宦官同流合污,要麼就與宦官爲敵,要麼就保持中立。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一個官員要想保持中立,幾乎是不可能的。

況且,當時的仕途上,也沒有發展機會,有氣節的官員們不停與宦官作鬥爭,加上皇帝朱厚照不理政務,使得政務荒蕪,誰也無心公務了。

在這樣的場景下,嚴嵩要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以一事無成,但也不要把自己往火坑裡推。這就是嚴嵩與衆不同的地方,在他看來,一個人無論如何有本領,但不能保全自己,最終的結果都是勞而無功,一無所獲。

只不過,嚴嵩後來權傾天下後,逐漸迷失了這樣的認識,變得目中無人、飛揚跋扈起來,也葬送了自己。

無論嚴嵩的結局如何,他能把持朝政20餘年時間,也充分說明,他是一個懂得利用機會,並抓住機會的人。

讀懂嚴嵩,就能讀懂奸臣、貪官們的生存狀態了,從而避免重蹈覆轍,給自己和社會帶來災難。

總之一句話,我們可以瞭解、學習嚴嵩的本領,但不能去學習他禍國殃民的奸臣謀略。

參考資料:《鈐山堂集》《嚴嵩傳》《南宮奏議》《歷官表奏》《嘉靖奏對錄》《明史》《明通鑑》等。(圖片爲配圖,爲AI生成,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