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悲歌? lativ:要買臺灣制請不要下單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臺灣國民成衣品牌lativ(米格國際)2日發佈聲明稿,決定移除商品頁面上的產地標註,也引發網路討論與爭議。lativ指出,「若您非『臺灣製造』不買,我們誠懇地建議,請您不要下單,因爲臺灣已經沒有這樣的生產環境。」

lativ2日表示,消費者總認爲該牌以MIT做爲銷售訴求,卻將訂單移至海外生產。lativ最後決定移除商品頁面上的產地標註,但是服飾上的吊牌仍按照臺灣法令,具備標示說明。

網友質疑lativ當初打着臺灣國民品牌而茁壯,如今初衷已改。(圖/翻攝lativ網站)

lativ成立於2007年4月、約有300位員工。從2010年開始,lativ將臺灣廠商無法負荷的訂單,逐步轉往越南印尼中國大陸等地,但有些原料則仍是從臺灣生產。lativ指出,一直有擔心誤導消費者的隱憂,如何標示服飾產地成爲一個問題

lativ表示,許多會員常抱怨lativ商品缺貨或是補貨很慢。在臺灣,lativ配合的工廠大都處於產能滿載的狀況師傅們已在平日加班、週六日不放假的趕工情況下仍常有延誤交貨的情況。而成衣業有很現實季節性問題,一旦遲交就會影響銷售甚至變成沉重的庫存

lativ去年創下40億元的驚人業績,年前還宣佈發放最高40個月的年終獎金

《文轉下頁》

※延伸閱讀

1.MIT陷入困境?lativ宣佈移除商品頁面產地標註

2.年終最高40個月!本土國民衣Lativ 犒賞員工不手軟

▲lativ宣佈在商品頁面拿掉生產地標記,引發網友不滿。(圖/翻攝lativ網站)

《MIT的現況與困境》全文

近來有許多網友討論到MIT問題,質疑lativ打着MIT招牌,卻把部分商品外移其他國家生產。看到這些似是而非的討論,讓全心堅持品質的lativ團隊感到無奈又無力,我們認爲有必要在這邊把現實狀況說清楚、講明白。然而網路是個公開自由的環境,無論我們做再多解釋,信者恆信,不信者仍有一套說法,在這篇說明之後,我們將不再對MIT做相關解釋。

成衣環境現況:

在臺灣的成衣廠大都20~30人的規模,lativ目前在臺灣外發的工廠大大小小加總已經超過15家,這些都是經過lativ三年來千挑萬選,經過漫長的溝通與磨合,不是各位想像中找到成衣廠馬上就能生產的。

產能飽和:

許多會員常常抱怨lativ商品缺貨或是補貨很慢。在臺灣,lativ配合的工廠大都處於產能滿載的狀況,師傅們已在平日加班、週六日不放假的趕工情況下仍常有延誤交貨的情況。然而,成衣業有很現實的季節性問題,一旦遲交就會影響銷售甚至變成沉重的庫存。

產線消失:

在臺灣目前可以生產的主要還是tshirt、polo衫等較簡單基本的款式,因爲這類商品的作工比較單純。其他如:羽絨外套、水洗牛仔褲毛衣襯衫休閒褲都是屬於作工較複雜的款式,而作工複雜相對就會提高人力成本,所以這些產線也是早期第一波移往中國、越南等地的工廠,在臺灣要找到這類產品的工廠相當困難,即使找的到生產的工資也是相當昂貴!部份專櫃牛仔褲品牌也在臺灣生產,但一件售價動輒3.4千、甚至上萬元,走的是高單價小量生產模式,與lativ訴求大衆、平價高品質的方向不同,臺灣工廠產能有限的情況下,當然也無法承接lativ的訂單。

勞工結構老化

目前生產線的主要年齡在50~65歲之間,六七年級生不太可能上生產線車衣服,政府對於外勞的配置也有相當嚴格的規範。年輕人沒有意願投入,老師傅們人數有限也不適合長期加班,成衣廠雖然有心想擴充,但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隨着老師傅們幾年後退休、目前外勞人力配比的限制,臺灣成衣廠勢必要面對存續的抉擇!

品質控管不易:

國外的專業工廠大都是上千人的規模,生產、品管可以在同一個工廠內完成。但在臺灣成衣廠目前大都是家庭代工居多,一款衣服可能分散在多個工廠同時生產,品質控管相對困難,也因如此lativ常爲了品質的要求與成衣廠爭的面紅耳赤。在成衣界lativ的名聲可能不是太好,爲了品質、交期等問題不得不更換工廠,卻也換得了過河拆橋的惡名,而成衣廠也總是抱怨,我們的品管要求比國際大品牌還嚴格。

外來競爭挑戰

臺灣店面的成衣品牌主要來自香港,今年日本國民服飾即將進入臺灣市場,挾帶着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勢必對臺灣市場造成另外一股衝擊,ECFA簽訂後,目前成衣還尚未開放零關稅,這是臺灣成衣能夠與進口商品競爭的最後一道防線,一但全面開放零關稅,臺灣成衣產業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lativ把部分產品外移是事實,一路以來我們也從未掩蓋產地訊息,從網站頁面、衣服吊牌、洗標,每個環節都誠實標示產地來源,並非打着MIT招牌招搖撞騙!在臺灣原本配合的優良成衣廠仍持續合作生產中,超出臺灣產能負荷或是臺灣無法生產的款式,lativ纔會轉到其他國家生產。然而,在其他國家生產就代表品質比較差嗎?這仍掌握在品牌經營者的理念,品質與平價也正是lativ一路以來從未改變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