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滾石上山 路上兩岸“援”聲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林欣禾

山雨欲來,萬科也走到了緊急關頭。

房地產市場經過兩年的深度調整,仍未走出下行區間。全國商品房銷售規模從2021年行業高點的18萬億元大幅回落至2023年的11.66萬億元。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百強房企銷售金額同比下降17.3%,連續三年下滑。

行業震盪下行,無人能夠獨善其身。萬科同樣面臨巨大壓力,銷售規模縮減,盈利能力下滑,最近還捲進股債異動、債務展期的漩渦。

在3月29日召開的萬科2023年度業績推介會上,關於融資、關於削債、關於經營、關於市場未來,萬科管理團隊坦誠迴應一切。

萬科總裁祝九勝表示,公司的能力和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融資仍處於正常狀態,償債客觀來說有壓力,但在客戶、銀行、大股東乃至深圳國資的支持下,“一定闖得過去。”

萬科管理團隊出席2023年度業績推介會

對於外界高度關切的萬科是否有信心“活下去”的問題,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表示,萬科管理團隊堅決不躺平,一定會跨過這個階段性關口。萬科管理層也在與萬科共進退。鬱亮、祝九勝自2023年財報披露之日起,月薪降至1萬元。

滾石上山,爬坡過坎,萬科第三次直面風暴。

“三座大山”

萬科目前的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銷售不暢,二是融資模式轉變。“回血”速度不及“失血”速度,壓力不言而喻。

2023年,萬科實現合同銷售面積2466.0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3761.2億元,同比分別下降6.2%、9.8%。今年,由於居民消費信心有待修復,銷售端仍未有改善,1-2月萬科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面積225.5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334.7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7.5%、43.0%,尚未止跌。

另一方面,由於近年來融資收緊,萬科的融資模式被迫從總對總轉向項目制,需要一定時間過渡。

祝九勝坦承,萬科在融資上的挑戰主要來自三方面。

一是開發業務收支不平衡。銷售規模不斷下降但工程支出仍處於支付高峰,形成較大的“剪刀差”。2023年,萬科實現營業收入4657.4億元,同比下降7.6%。同期,萬科交付28.9萬套新房,仍處於交付高峰,工程款支持巨大。

二是融資模式改變。從總對總轉成項目制後,“過往一筆大額資金可全數提款,轉到項目貸款需要按工程進度提款。由於萬科過往借的信用貸還款就是大額還,轉換到項目貸款還會被封閉在監管賬戶上,總部的自由現金流略顯不足,原來的現金流儲備會被逐漸消耗乾淨。”祝九勝說。

三是經營性業務的融資挑戰。萬科的經營性業務已投規模接近4000億元,但目前的收益率仍不足以覆蓋處於爬坡狀態的銀行貸款利率。

兩岸“援”聲

壓力雖大,萬科手上並不是沒有牌可打。

“兩岸‘援’聲啼不住,輕舟將過三重山。”祝九勝表示,左岸是客戶、金融機構支持的聲音,右岸是以大股東深圳地鐵爲代表的深圳國資支持的聲音,“我們再靠自身的努力,一定會克服三大困難,越過三座大山。”

金融機構“皺了眉頭,提了忠告,給了寬容”,對萬科的支持力度不減,保持融資資源持續投放。

2023年,萬科新獲融資897億元,其中境內新獲融資766億元,綜合成本3.61%創歷史新低;境外新獲融資131億元。截至2023年年末,萬科在手貨幣資金998.1億元,可覆蓋一年內到期有息負債。

融資模式從總對總轉換成項目制後,合作銀行亦友善給予萬科適當過渡期。“合作銀行給了1-3年的轉換期,我們慢慢轉換,慢慢過渡,新老項目劃開。萬科和銀行方面的合作,總體處於一個穩定可持續的狀態。”祝九勝說。

金融機構收緊總對總融資,也打開了兩扇窗,一是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二是經營性業務貸款。

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實施以來,萬科按照要求積極向新融資模式轉型。截至3月28日,萬科已在北京、廣州、杭州、成都、重慶、南昌、昆明等22個城市上報住建融資協調機制白名單項目42個,後續將按各個城市細則要求積極申報。同時,經過多年培育,萬科的經營性業務形成了一批優質資產,今年以來新增經營性物業抵押貸款108.9億元。

公募REITs發行取得突破性進展,萬科可能成爲唯一一家同時在三個領域發行REITs的公司。目前,萬科旗下中金印力消費REIT完成網下詢價,預計募資32.6億元;萬緯倉儲物流REIT申報材料獲中國證監會受理;保障性租賃租房REIT完成資產端的梳理、評估,正在開展申報工作。

萬科稱,公募REITs的發行將助力公司構建經營性業務的“投、融、管、退”完整商業模式閉環,實現資產和資金更高效的運轉,在更低的財務負擔下實現業務的持續健康發展。

來自深圳國資的支持陸續落地。

萬科董事會秘書朱旭介紹,深圳國資有四大措施支持萬科:一是幫助萬科處置流動性較低的不動產和長期股權投資;二是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認購萬科旗下印力消費類REIT;三是通過深圳國企和萬科之間的產業型協同,推動多個項目的合作;四是深圳國資積極協調金融資源支持萬科。“目前這些項目有的已經完成,有的已經支付誠意金,還有的則正在逐步落地過程之中。這些項目如果全部落地完成,預計可以幫助萬科釋放的流動性在百億規模以上。”

鬱亮坦言,要“活下去”,業務能力好只是一方面,公司還需要強化底線思維,做好極限情況下的壓力測試,做出更充分的準備。雖然萬科很早提出“活下去”,但考慮還不夠全面。在市場的變化下,過去穩健的標準不一定能完全保障公司安全,因此需要強化底線思維,進行更充分的準備。

對於未來,萬科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推進盤活存量、把不動產變動產等工作,讓公司的安全墊更厚。鬱亮指出,過去一段時間,萬科已在努力盤活存量,同時通過新融資渠道、資產交易等方法,將經營性不動產持續變爲動產,通過大宗資產、股權交易兌現“蓄水池”,今年實現交易回款不低於300億元,增強安全墊。

“今後,萬科將以更強的危機感和更大的力度地推進上述工作。通過上述工作,萬科未來兩年將削減付息債務1000億元以上。”鬱亮說。

前景廣闊

即便眼下困難重重,萬科仍對房地產市場的未來抱有信心。

對於外界普遍關心的房地產市場走勢問題,鬱亮表示,市場短期顯然是超跌了,未來住宅建設的中樞值是10億平方米,目前支持政策已大量出臺且力度超過以往,伴隨政策效果顯現,相信市場會逐漸恢復。

鬱亮認爲,住房需求需要動態觀察,未來空間依然廣闊。一方面,美好生活標準在不斷提升,無論是人均居住面積還是住房設施、小區環境等都存在改善空間。另一方面,城鎮化的進程沒有結束,新增住房需求依然存在,2023年我國新增城鎮人口1196萬人。綜合上述因素看,未來住宅建設的中樞值是10億平方米左右。

在鬱亮看來,當前支持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已大量出臺,力度超出以往年度,隨着政策效果的體現,相信市場會逐漸恢復。他同時指出,去年中央提出的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三大工程”建設,將促進經濟回升,也會爲房地產企業提供更多發展空間。

未來,萬科將在保障交付不出任何問題的底線基礎上,爲消費者提供行業領先的好房子、好服務,通過能力競爭優勢和高效管理支撐內生髮展,在住宅、社區增量價值創造等領域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一步提升在產品、配套設施、物業服務在內的專業合力優勢,保持在投資研判、客戶洞察、產品定位、操盤效率等方面的系統穩定性。

鬱亮還提到,今年兩會期間住建部倪虹部長曾表達對房地產企業的寄語,“誰能抓住機遇、轉型發展,誰能爲羣衆建設好房子、提供好服務,誰就能有市場,誰就能有發展,誰就能有未來”。對此,鬱亮表示備受鼓舞,萬科將持續提供好產品、好服務,全力迎接好的未來。

“請相信我們會全力行動,堅決不躺平。我們有充分的信心會戰勝困難,一定會跨過這個關口,在新發展階段繼續成爲一家優秀的公司。”鬱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