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書法展 被譏醜書也要寫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莫言的首次書法個展《筆墨生活─莫言墨跡展》。(中新社)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莫言的首次書法個展《筆墨生活─莫言墨跡展》甫落幕,引來「醜書」的正反兩極評價,他則是自嘲不算是寫書法;臺灣書法藝術家董陽孜也以視覺藝術、跨界來介紹正展出的《讀衣III》。作家張大春認爲,並非不合乎「二王」的書法審美標準就是「醜書」,實則兩人透過書法線條展現的都是漢字審美。

兩岸國學名家龔鵬程近日返臺便指出,大陸近年雖致力於文化復興,但書法經斷層而環境惡劣,「被視爲是美術,教學上也歸爲美術學院」,此外「寫字成爲技術上的表演,脫離傳統審美範疇」,而使得「醜書」當道,如雜耍般用鼻孔寫字或以噴槍寫字者大有人在。

莫言的書法個展在此風頭上,也頗有抨擊者認爲他寫的書法並不傑出,莫言則自謙表示自己是負面教材,「此生惟願作外行」。爲其策展的張大春則表示,莫言的書法絕非沒有功底只靠譁衆取寵的「江湖書法」或「醜書」,被評爲「醜」則是凸顯了中國書法1000多年來自王羲之以降,十分封閉固定的美學。

「中國書法至今除了于右任於1932年提出標準草書外,沒有第二條路。」張大春意指在王羲之、王獻之的「二王路線」已然成爲中國書法規範中的美的標準,但他以清朝書法家錢泳的論點指出:「書法最高的境界應是自然天真。」並舉出自從用毛筆書寫而發展出的大篆、小篆,「都和孩子習字經驗吻合,是圓筆字而不是後來的方筆字。」張大春認爲人向天學而有自然天真氣韻,未必要向人學而執著於臨帖。

董陽孜策展《讀衣III》,自言跨界是希望用視覺藝術來玩創意,背後的用意是希望社會大衆拿起毛筆傳承美好的中國字,而莫言也在展序中言「希望在這個鍵盤時代裡,用我自己拙劣的實踐,喚起大家用毛筆書寫的熱情」張大春也指出,中國文字的字符不只擔負字義,也擔負美學,「這在全世界極少有」。

張大春表示,連史帝夫‧賈伯斯都因旁聽字體美學課而大受啓發,不論觀者能不能審出莫言與董陽孜書法的美感,但兩人的書法都沒有離開過漢字的美學,並將此美學融於食衣住行中。「莫言都寧可被罵也要寫了,一般人更可拿起毛筆體會書法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