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能夠提高生產力,老闆你信我

做不完的工作,開不完的會,對職場人來說,摸魚就像是一種不得不解鎖的生存技能。

忙裡偷閒是最愜意的,趁着領導廁所間隙,刷刷微博,跟同事聊聊八卦,能摸一分是一分。

工作陷入瓶頸辦公室空氣不流通,大腦處於混沌狀態,站起來走動走動,或者出門呼吸新鮮空氣,光明正大摸魚誰都有經驗。

偶爾也有半天閒着無事,剛熬個大夜趕完項目,老闆出差還沒提新需求,窩在工位耳機一戴,分分鐘進入網上衝浪狀態。

最厲害的是一邊摸魚,一邊按時完成任務,收穫領導稱讚的同事,同樣摸魚的你恐怕也會忍不住發問:都是偷懶,人跟人的差距怎麼這麼大?

摸魚姿勢,能有多專業

如果你看過互聯網上各種讓人跪服的摸魚姿勢,可能就會頓悟。

拿常見的帶薪拉屎來說,這也是一門學問。

有經驗的微博網友認爲,時間應儘量控制在20分鐘以內,過長容易被領導發現,過短則失去了摸魚的意義。離開前,最好打開正在更新的文檔,放上接滿熱水的杯子,營造出剛離開的氛圍。

如果遇到坑位不夠、信號屏蔽,也有解決辦法,把如廁時間勻出來多走點路,抵達新坑位的途中正好看會小說,或是刷刷抖音、快手短視頻

2014年3月30日,江蘇淮安,一羣爲商家宣傳的男女青年休息時玩手機

另一種更方便的,是在工位上摸魚,一旦僞裝技術到位,就很難被發現。

有人專門針對小說、網頁、視頻、直播、股票、遊戲等摸魚場景,製作一款特殊軟件[1],裡面提供各種摸魚技巧,還貼心的設置“老闆鍵功能,讓你隨時一鍵切換工作界面[2]。

還有人爲碼農定製服務,開發出各種插件,可實現命令行上瀏覽新聞[3]、社交平臺信息流[4],甚至是鬥地主的需求[5],當領導從後方閃過的時候,可能還以爲你正在專心致志敲代碼

開源技術創意社區Gitee裡,有人寫了一個命令行版的鬥地主 @nico

除了安裝輔助工具,摸魚的表情也有講究

公開場合摸魚,可能會迎接從四面八方投來的視線,不管遇到多好笑的段子,臉上也要保持認真嚴肅,時不時嘆口氣,調整下沒法抒發的情緒,還能讓同事和領導以爲你正因工作焦頭爛額。

開會,往往是這種“無實物表演”的高光時刻。領導侃侃而談,頻頻點頭附和的你,也能借此機會大腦放空神遊太虛,釋放高度繃緊的工作神經

當然,還得提防翻車,摸魚一時爽,被發現可能直接變成社死現場。

想象安靜的辦公室裡,你看視頻正嗨,後知後覺發現耳機漏音,回過神時已被領導眼神鎖定的畫面,要多尷尬有多尷尬。

還有開一盤王者榮耀,手機不流暢,來不及切屏被領導在工位上抓個正着,也能讓你臉紅半天。

不過,臉紅歸臉紅,在這個人人自稱社畜的時代,該摸的魚,還是得繼續接着摸。

工作已經夠難了,要是不趁着摸魚緩口氣,生活簡直索然無味。

“我摸魚,理直氣壯”

況且,從科學角度來看,上班摸魚也不無道理。

就比如,因爲工作倍感壓力的人,常常能借助這種手段,獲得一定程度的慰藉。

在一項針對258個兼職大學生的研究中,網上衝浪被多數受訪者當作一種應對壓力的有效機制,能讓其在職場遭受打擊後,暫時進入精神的緩衝區,避免身體和情緒上一連串的消極後果[6]。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也叫“心理解脫”(psychological detachment),屬於一種從內心深處遠離工作,休養生息的方式[7]。

在職場打拼,壓力在所難免,熬夜趕方案擔心猝死,想換工作又怕房貸斷繳,最麻煩的是各種健康問題。吃飯不規律容易腸胃不適,工作問題太棘手又可能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而整天處理各式各樣消費者投訴的你,時常覺得自己離抑鬱一點也不遠。

2018年8月22日,凌晨時分杭州的一個淘寶主播在等待直播間隙坐着睡着了

對於夾縫中求生存的職場人來說,摸魚的同時也是休息,能暫時逃避工作帶來的各種煩惱。

另一方面,當摸魚成爲一種放鬆的方式,你甚至還能體會到,更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比如說,它可能會提高人的大腦記憶。

神經影像學2010年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當實驗對象在休息時閉上眼睛神遊,大腦內海馬體跟外側枕葉的“互動”就會增強。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記住之前看過的更多圖片信息[8]。

還有一點恐怕會違反你的直覺,特定條件下,摸魚甚至能讓人更長時間的投入工作[9][10]。

學者測試了84名學生在不同條件下,投入一項具有重複性的計算機任務的能力。結果顯示,短暫休息過兩次的參與者,能在40分鐘的實驗過程中,對這項任務持續保持專注,而其他人的注意力則出現了下降[9]。

認知科學的知識背景下,這主要是因爲人在長時間執行一項任務時,大腦會逐漸習慣這種持續的刺激,對工作目標失去活力,相應分配的注意力也會不斷減少[11]。

但瞬時的轉變,也就是短暫的休息,又會讓重新開始工作時的大腦,被再度激活[11]。

現實生活中,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剛開始工作精神抖擻,時間一長就會逐漸變得不耐煩,無法全身心投入,腦子裡開始產生其他想法,盤算中午吃什麼,或者惦念着昨晚沒打完的遊戲。

然而,等你喝口水稍作休息,再開始幹活的那一刻,又會變得專注起來。

2020年4月28日,杭州出現多個暖心公益空間,外賣小哥、快遞員等戶外勞動者可以在工作間隙前去喝水、休息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摸魚方式,都能讓你在高度緊張的工作之餘,振奮精神。比如,有學者研究發現,收發和查看郵件這種行爲,常常會讓人分心,不得不中斷工作[12]。

但這些小插曲,也不影響摸魚對工作的積極作用跨越邊界,甚至成爲後者的一部分。

如今在一些需要創造力、想象力的行業,你很難把摸魚這種行爲,跟工作對立起來。

2017年6月13日,北京,一個球鞋設計師會和同事一起看打籃球,看籃球比賽,從中找找靈感

設計師絞盡腦汁想不出來方案的時候,看一集喜歡的電視劇,可能就會蹦出來好的想法。自媒體人寫稿遇到瓶頸,思路卡殼的時候,跟同事交流一下,開開玩笑,回到工位或許就能文思泉涌

神經科學可以解釋你在摸魚時“靈光一現”的原因。有學者通過研究靈感出現時的腦電波,發現人在放鬆的狀態下,大腦也處於一種“分散模式”,可以幫助激發創造力[13]。

科學摸魚,體驗更棒

即便摸魚有這麼多好處,職場人也不能毫無節制。

現實中,因爲工作摸魚被辭退的新聞並不罕見,嚴密監視員工的公司,也不在少數。比如電商巨頭亞馬遜,就構建了一套AI系統,來追蹤每一個物流倉儲部門員工的摸魚時間和工作速度[14]。

但摸魚也是不能放棄的。只是你可能需要把握尺度,使用一些科學的方法。

神經科學家發現,人進入休息的狀態不是大腦不工作了,而是有一部分被稱爲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的區域,開始活躍[15]。

對於需要創造力的腦力工作者來說,預設模式網絡的活躍至關重要[16]。而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摸魚方式其實是睡覺、發呆,和做白日夢[17]。

摸魚的時間也有講究。有學者指出,一旦不給休息時間設限,就很容易導致拖延[18]。

由於影響因素太多,專家們還沒就合理的休息時間達成一致,但在特定領域也有研究可供參考。

比如在時間生物學中,有一種會在24小時內,重複出現的次晝夜節律(ultradian rhythms ),主要指的是睡眠中會經歷的一個生物週期[19]。後來有研究發現,人在清醒時也會出現這個週期[20]。有人進一步指出,這個週期內有交替出現的約90分鐘的高頻腦活動,和約20分鐘的低頻腦活動[21]。

這意味着,在高強度工作90分鐘後,腦力活動減弱,20分鐘就是比較合理的休息時間。

照這個節奏,在每天8小時的工作日裡,你的摸魚時間至少能達到80分鐘。

2017年8月8日,杭州,一管道修復工正在宿舍休息期間,玩王者榮耀

享受摸魚的快樂之時,也別忘了最關鍵的一點:不能被抓包。

吃完飯後,午休時間所剩無幾,你想趕在領導察覺還有人沒回到工位之前,在休息區跟同事來一把王者榮耀,遊戲必須快速啓動,最好跳過開頭動畫,直接開局。

玩得正嗨時,老闆或同事上廁所經過休息區,手機屏幕響應手指的滑動要足夠靈敏,最好能在他們看到你時第一次眨眼的0.12至0.2秒之間,將正在播放的全屏遊戲畫面消除,切換回屏保

當他們抵達視線安全範圍之外,還沒結束的摸魚體驗也不能受到影響,遊戲空間中你快速打開後臺運行的應用,因爲續航功能足夠強大,重新打開遊戲時也不會卡頓、異常發熱。

下班前開會的沉悶午後,你發現和平精英版本更新,正盤算回家後跟同事一起開黑,擡頭就發現領導察覺你心不在焉。還沒等領導開口詢問,你一個劃出,切屏到工作羣微信界面,絲毫不亂陣腳。而在此之前,你已經把800M的遊戲更新包在40秒內分享給同事,只等下班回家。

還有大半天你一直在敲代碼,打開短視頻平臺想放鬆一下,但偏偏這個時候主管來問工作進度。你從多任務界面中快速點擊app測試應用,臉不紅心不跳 ,開始向他介紹需求的執行情況。

職場中摸魚,雖然得處處小心謹慎,但要想不被發現,選個趁手的摸魚工具至關重要。

新機內置的ColorOS 11.1支持常用遊戲閃電啓動,初次啓動遊戲後,在內存充足的情況下再次打開遊戲,可以跳過遊戲加載與動畫等,直接進入登錄畫面,打開王者榮耀時間平均節省15秒。

爲了增加打遊戲的趣味性,OPPO Reno5 Pro的多款遊戲中,還內置4D振感、手感調節、遊戲濾鏡和全沉浸模式等都功能,滿足不同玩家的個性化需求。

不管是摸魚大神還是小白,OPPO Reno5 Pro,都能給你最佳體驗。

參考文獻

[1]Thief 一款真正的創新摸魚神器. (2020). Theif官網.

[2]Thief使用. (2020). Theif官網.

[3] Haxor-News. (2020). GitHub.

[4]Instagram-Terminal-News-Feed. (2020). GitHub.

[5]Python開發命令行鬥地主. (2020). 騰訊雲.

[6]Andel, S. A., Kessler, S. R., Pindek, S., Kleinman, G., & Spector, P. E. (2019). Is cyberloafing more complex than we originally thought? Cyberloafing as a coping response to workplace aggression exposur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01, 124-130.

[7]Sonnentag, S., & Bayer, U. V. (2005). Switching off mentally: predictors and consequences of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from work during off-job tim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0(4), 393.

[8]Tambini, A., Ketz, N., & Davachi, L. (2010). Enhanced brain correlations during rest are related to memory for recent experiences. Neuron, 65(2), 280-290.

[9]Ariga, A., & Lleras, A. (2011). Brief and rare mental “breaks” keep you focused: Deactivation and reactivation of task goals preempt vigilance decrements. Cognition, 118(3), 439-443.

[10]Lee, K. E., Williams, K. J., Sargent, L. D., Williams, N. S., & Johnson, K. A. (2015). 40-second green roof views sustain attention: The role of micro-breaks in attention restor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42, 182-189.

[11]Brief diversions vastly improve focus, researchers find. (2011). ScienceDaily.

[12]Lim, V. K., & Chen, D. J. (2012). Cyberloafing at the workplace: gain or drain on work?.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1(4), 343-353.

[13]Kounios, J., & Beeman, M. (2009). The Aha! moment: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insigh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4), 210-216.

[14]How Amazon automatically tracks and fires warehouse workers for 'productivity'. (2019). The Verge.

[15]Greicius, M. D., Krasnow, B., Reiss, A. L., & Menon, V. (2003).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resting brain: a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default mode hypothes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0(1), 253-258.

[16]Beaty, R. E., Kenett, Y. N., Christensen, A. P., Rosenberg, M. D., Benedek, M., Chen, Q., ... & Silvia, P. J. (2018). Robust prediction of individual creative ability from brai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5), 1087-1092.

[17]Mason, M. F., Norton, M. I., Van Horn, J. D., Wegner, D. M., Grafton, S. T., & Macrae, C. N. (2007). Wandering minds: the default network and stimulus-independent thought. Science, 315(5810), 393-395.

[18]Cyberloafing: The line between rejuvenating and wasting time. (2020). BBC.

[19]Lavie, P. (1992). Ultradian cycles in sleep propensity: Or, Kleitman’s BRAC revisited. In Ultradian rhythms in life processes (pp. 283-302). Springer, London.

[20]Kleitman, N. (1982). Basic rest-activity cycle—22 years later. Sleep, 5(4), 311-317.

[21]Rossi, E. L., & Nimmons, D. (1991). The 20-minute break: Reduce stress, maximize performance, and improve health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using the new science of ultradian rhythms. JP Tar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