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30年「如廁1習慣」超傷身! 醫搖頭:大腸癌3期了

陳榮堅表示,根據國外研究指出,長久忍便已確定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會。(示意圖/Shutterstock)

一名50歲男業務,從20幾歲開始就有忍便習慣,長期下來造成無法解便的情況,靠瀉藥、灌腸或做大腸水療等都未改善,直到腹脹才就醫進行檢查,結果已是大腸癌第3期。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指出,根據國外研究證實,長久忍便已確定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會,會使大腸處於發酵不健康的環境,很容易讓新長出來的黏膜病變,不可不慎!

陳榮堅在臉書專頁「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與個人網站發文分享個案,他提到,有一位50歲的男性,因從事業務工作的緣故,早從20幾歲開始就有忍便的習慣,直到40歲時發現自律神經失調,久蹲廁所卻無法拉出來,於是便仰賴吃瀉藥,結果劑量越吃越重,甚至還會去灌腸或是做大腸水療等各種方法來解便。

陳榮堅接着說道,後來該患者排便情況仍未改善,還發現腹脹,開始覺得不對勁,因此前來就診。經大腸鏡檢查,最後的結果爲確診罹患大腸癌第3期。

藉由上述個案,陳榮堅指出,根據國外研究證實,長期忍便會使罹患大腸癌的機會增加。他強調,癌症是由人體自身的細胞長出來的,大腸癌就是從大腸的黏膜長出來的,若忍便會讓大腸處於發酵不健康的環境,容易讓新長出來的黏膜病變。

陳榮堅特別呼籲,遇到在外面不方便上廁所時,偶爾忍便可以,但千萬不要變成常態性的忍便,是會誘發癌症的。

至於如何早期發現大腸癌?陳榮堅補充,無論男女,建議50歲以上,每1至2年,可安排一次大腸鏡檢查;若檢查結果爲完全沒有問題,且無家族、菸酒史的族羣,或可拉長至5年做一次。但隨時有排便異常等相關症狀,則需縮短檢查間隔時間。

陳榮堅表示,不少人會誤以爲糞便出血是痔瘡,切勿因小症狀而忽略了隱藏在背後的大惡魔,建議1個月內出現2、3次以上血便,儘快就醫,尋求大腸鏡檢查比較好。除此,若排便習慣改變,如變多或變少,或糞便型態突然變得很細時,都要注意可能是大腸病變的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