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大衆停產?汽車行業缺“芯”情況到底怎樣?

“上汽大衆4日停產,一汽-大衆月初停產……”進入2020年最後一個月的第一個週末,汽車行業被“停產”傳聞吸引了眼球,儘管汽車芯片“斷供”導致停產的傳言虛實未明,但卻引發了對汽車芯片的廣泛關注。

相關汽車企業、汽車零部件企業有沒有停產?芯片“斷供”、“漲價”是否是真?“芯片危機”對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影響如何?國產化替代是否有戲?爲解開這些疑團,《中國汽車報》記者作了調查瞭解。

南北大衆都停產?

“我們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也已經與總部、相關供應商展開協調工作,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大衆汽車集團(中國)公關部相關負責人徐穎對記者說,雖然芯片供應情況嚴峻,但目前相關車輛的客戶交付沒有受到影響。

“大衆中國方面統一在協調供應商的資源,目前沒有影響到正常交付。”一汽-大衆相關負責人所言,與大衆中國方面口徑一致。該負責人進一步說,芯片供應數量有點問題,但沒有傳言說的那麼嚴重。

“由於全球芯片產業供應短缺,上汽大衆個別車型的生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上汽大衆方面公開表示,汽車芯片的供應能力不足是目前全球行業性的問題,對全球汽車廠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事實上,芯片並不是直接進入整車企業,而是對接一級零部件供應商,此次出現供應緊張問題的汽車芯片,直接受到影響最大的是ESP(電子穩定程序系統)、ECU(電子控制單元)兩大模塊,通常是由一級供應商提供給整車企業。在國內市場尤其是合資車企中,博世與大陸均爲主要的系統供應商。來自大陸的信息顯示,其ESP目前庫存爲1萬套左右,距離市場需求有較大差距。目前博世、大陸方面均已公開表示,汽車生產所需要的半導體元件可能會短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了其全球生產。

大陸方面聲稱,“儘管半導體制造商已通過擴大產能來應對需求,但所需的額外產量將在6至9個月內完成。因此,潛在的交付瓶頸可能會持續到2021年。”由此,受制於芯片供應短缺,12月份有可能有15%的國內汽車生產受到影響。

“今年12月是過去十年來最緊張的一個月,芯片等物料供應太緊張了!”從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陳玉東的話語中,不難看出行業對芯片供應短缺的憂慮。

缺“芯”現狀究竟如何?

“近期的芯片供應緊張,作爲一級供應商其實我們從今年第三季度就已經明顯感覺到了,而且漲價已成趨勢。”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洪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以來的疫情帶來停工停產及復工復產,導致芯片訂單取消之後又大幅增長,而歐美地區的車企由於疫情反覆也出現了芯片需求訂單的多次變化,這些與以往不同的情況使得汽車芯片生產商難以應對,生產計劃被打亂。目前,國外芯片生產商基本以訂單爲準組織生產,而且要求訂單不可取消,近期隨着產量回升而增加的訂單,很多難以在年底之前完成。

徐穎表示,今年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到了一些特定汽車電子元件的芯片供應。中國汽車市場的全面復甦也進一步推動了芯片需求的增長,使得情況變得更加嚴峻,並導致一些汽車生產企業面臨供應中斷的風險。

“產量不足是現實,從原材料到形成芯片產品出廠,過程一般至少需要20周以上的時間。”浙江孔輝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郭川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雖然在芯片上有一定儲備,但是明年的情況仍難以預料。今年以來,汽車芯片供應商基本都在漲價,大多以5%爲一個臺階。這樣一來,必然導致零部件供應商提高對整車企業的供貨價。

其實,早在11月26日,恩智浦就發佈了漲價通知,稱受疫情影響,恩智浦面臨產品嚴重緊缺和原料成本增加的雙重影響,決定全線調漲產品價格。而瑞薩也已公告,將從2021年1月1日起上調芯片等產品價格。

“如果是大衆汽車出現芯片供應緊張問題,由博世、大陸這樣的巨頭去協調供應,或許可以找到更多的芯片供應商,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般國內企業的協調難度就會很大。”楊洪認爲,芯片再度供應緊張,反映了國內汽車芯片短缺的嚴峻現實。

“國內汽車用芯片進口率超過95%,而且像ESP、ECU、先進傳感器、車載網絡、三電系統、ADAS(輔助駕駛系統)、自動駕駛等關鍵系統的中高端芯片,基本被髮達國家的企業壟斷。”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原誠寅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國產汽車芯片的短板,一直是國產汽車零部件中“卡脖子”的問題,而且正隨着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步伐的加快日益凸顯。

國產化替代機會來臨?

“客觀上,這給國產汽車芯片帶來了機遇。”芯馳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市場高級總監賈建龍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芯馳是正在向這個目標的努力者之一。

目前,國內已經有不少企業加速發力汽車芯片。記者在企查查上檢索到,華爲全資子公司哈勃科技已經投資國內17家本土芯片產業鏈上的企業,包括芯片生產、封裝、測試等,而主營業務包括汽車零部件公司的華爲,自己已經擁有海思芯片設計公司,有較強的芯片設計能力。

缺芯”帶來的尷尬,今年在諸多因素交匯之下表現得尤爲突出,得到了國家、行業、企業等層面的多方重視。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對支持芯片產業發展作出部署。11月20日,在工信部、科技部支持下,國內120餘家整車及零部件、芯片企業成立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打通自主汽車芯片應用的技術通道和產業通道,努力實現汽車芯片的國產替代和國際開拓,早日建成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生態鏈。”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聯席理事長董揚所言,凝聚着行業的厚望。

通常情況下,一種汽車芯片上車服務的時間達10~15年,從設計到測試完成各種驗證與認證,最快也需要2~3年的時間。“因此,實現汽車芯片全面替代進口產品還需要努力,需要時間。”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的現實使企業認識到,想依賴國外越來越沒有可能,實現自主可控才能行穩致遠,這也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