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觀點-醬缸無人才,圈外出天才!

一八六五年四月十四日,是耶穌受難日。當天晚上在和妻子及友人福德劇院看戲時,林肯遇刺,翌日凌晨死亡。林肯死亡到今天已經一四八年。

一個重要人物的死亡,在他走進歷史時,他就變成了一個符號,永遠被人追憶,也永遠會被後人重新解釋,去尋找新的啓示。而二○一三年就是個林肯年。今年史匹柏拍攝了大片《林肯傳》,要重現林肯的偉大。而無獨有偶的,乃是領導學在重新解釋林肯時,也找到了一個嶄新的觀點,那就是治亂世可能要靠非主流的「圈外人」(Outsider)。

沒有受過什麼正規教育,他的學識都靠自修苦讀。他的從政也極不順利,只幹過一任衆議員,參加參議員競選也告失敗。他身高六呎四吋,額高臉長皮縐手粗,聲音也粗礪,被人形容像個大猩猩。他論出身、學識及長相,都不是個上得了檯面的政治領導人物。除了條件不佳外,他一八六○年選總統也幾乎是撿來的。他在共和黨初選時,對手有長得漂亮英俊的參議員錫渥(William Seward)以及幹練的蔡斯(Salman Chase)。初選的第一次投票時,林肯遠遠落後給錫渥,到了第三次投票,林肯才反敗爲勝,成爲共和黨的提名候選人

而他大選也是命好,當時民主黨爲了奴隸及南方獨立的問題而嚴重分歧,一共有三人蔘選,林肯得票一八六六九五二票,其他三人合得二六一五三一七票,林肯只是以相對多數而當選,乃是絕對少數的弱勢總統。當時南北對立嚴重,他這個圈外人總統到底能撐多久,沒有人敢樂觀。

但林肯這個圈外人總統的確了不起,也就在於他的圈外人身分使他特別有膽識,一八六一年南方的南卡羅萊納州率先宣佈脫離美國聯邦,聯邦在南方有個薩姆特堡基地,形同陷入絕境。林肯政府手下每個人都主張自動撤退,但林肯深信如果聯邦政府軟弱,則國家的危難必然無法收拾,於是他獨排衆議,要求馳援,於是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南方軍隊炮擊薩姆特堡,正因南北戰爭第一槍是南方開的火,所以林肯遂取得了南北內戰正當性,他是在打一場拯救國家、拯救民主的戰爭,而不是在打一場北方侵略南方的戰爭。他這個圈外人總統的膽識,如果換了別的圈內人必不可能。

林肯由於是個圈外人,他沒有太多黨羽親信,因此他必須時時都走到第一線,這也形成了林肯最大的風格不同,他必須緊緊面對問題,做重要的談話,來說服國民,凝聚共識。亂世的領袖已沒有推卸責任的空間。林肯之所以有那麼多的歷史性的演講、歷史性的開創,其實都來自他那種圈外人的本質,以及他和時代對話所產生的智慧與遠見。林肯曾說過:「高飛人才蔑視一切平庸的道路。」圈外人就是高高飛翔天才

因此,哈佛管理學院教授穆孔達(Gautam Mukunda)最近寫了一本新書《絕對必要》,他在書中指出領導人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被篩子篩過的」(Filtered),一種是「沒有被篩子篩過的」。

被篩過的指那種出身於體制,對體制的規則與行爲模式已千錘百煉,用柏楊理念來說,這種被篩子篩過的,等於是出身於那個大醬缸,他們會對什麼事做出什麼反應,都有固定的公式,一點也不會使人意外,這種人就是「圈內人」,那種沒有被篩子篩過的,則是「圈外人」。穆孔達教授和別的學者指出,一個公司組織,甚至一個國家,如果正處於順境,怎麼搞都不會出錯,這時候當然以圈內人當家較好,圈內人懂得蕭規曹隨,不去惹麻煩,但若碰到了危機時刻,必須求變能變,圈外人就比圈內人適合。

最近《經濟學人》雜誌的「熊彼得專欄」裡就指出,近年來許多公司都開始用圈外人,許多圈外人也的確能使公司脫胎換骨。圈外人不一定都好,但要真改革,醬缸人才大概是不行的,像英國都已從加拿大去找央行總裁。由林肯的啓示,一個政府只是醬缸人選換來換去,而不能找圈外人來大改革,註定也是鬧劇一場!(作者爲文化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