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府投入經費 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下月整修

臺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辦公廳舍年久失修,南市府投入550萬經費進行改建,預計分兩期施作,最快明年5月有新貌。記者莊曜聰/攝影

臺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已有近24年曆史,經多年公私合力,南市水雉數量從原先不到50只,到今年夏季調查整體族羣已有1659只,而園區佔地15公頃,工作人員除了營造水雉棲地外,還得維持生態平衡,移除外來物種及負責水鳥救傷等任務,多年來靠着民間募款及企業捐輸維持園區運作,辦公廳舍近年來因年久失修,南市府將投入550萬經費分兩期整修,預計10月動工,明年5月就有新貌。

推動水雉覆育超過20年,除了園區內棲地營造外,園區外種植菱角的農民也開始採行自然農法,友善環境讓水雉能安心「成家立業」,族羣數量逐年穩定成長,但受到天候及缺工因素影響,造成園區水質改變、菱角田種植面積下滑等狀況,今年夏季水雉繁殖調查雖然仍是37只的正成長,但也是幾年來首度新增量未達百位數,園區主任李文珍對此表示,自然環境改變的確是警訊。

以園區爲例,近年來的缺水情形,就使得土壤因爲水分涵養不足出現變化,長期缺乏磷等元素,使得種植的菱角有零星炭疽病情形,目前已與農改場合作進行土質改善;另外包括外來種亞洲錦蛙、斑腿樹蛙、非洲大蝸牛等的入侵,也會破壞園區內物種及生態平衡,工作人員都得花時間移除,但人力有限,相當辛苦。

園區也是野生動物中繼站,之前就曾收容水雉、彩鷸等幼鳥,近期還發現一級保育類的柴棺龜,經過短期照顧後,今天也交給農業局人員帶回。

此外,園區內硬體設備因長時間使用也出現老舊損壞情形,南市府首度編列經費,將進行廳舍環境改建工程,預計10月發包施作,分兩期進行,期間將封閉第一賞鳥亭及部分空間,人員移至原視聽教室辦公,李文珍說,園區的營隊活動及年度鳥調等都不受影響,會照常舉行。

近年受到天候影響,園區土壤產生變化,近期與農改場合作,正在改善土質。記者莊曜聰/攝影

水雉園區除了營造友善棲地,也是野生動物中繼站,近期就收容一隻一級保育類的柴棺龜。記者莊曜聰/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