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遭虐死案 學者分析「這單位」應負最大責任、社工訪視少做1事

北部1歲多待出養男童「剴剴」疑遭安置保母虐死,兒福聯盟陳姓社工遭上銬移送,學者出身的臺南市社會局長盧禹璁表示,男童或社工都是社會局要面對的,臺南也曾發生過安置幼童迴歸原生家庭不久就被虐待死亡,社工受到很大的打擊也很難過,面對親人或保母等施虐加害者,蓄意欺騙、隱瞞,年輕社工經驗不足又缺乏敏感度就會被欺瞞,未來將建立社工訪視SOP,並增加向管區警察、里鄰長及左鄰右舍等鄰里關係資訊。

盧禹璁是嘉南藥理科大社工系助理教授,借調出任臺南市社會局長,他表示,事發後這幾天都在思考,「如何把系統性的誤差補起來」;「剴剴」案要負最大責任的當然是兒福聯盟,但「跨縣市」也易有疏漏,北部個案多都會跨縣市支援,這次「剴剴」是從新北市轉介到臺北市安置,是由原新北市社會局追蹤還是臺北市社會局接手,之前沒有界定得很明確,給外界互踢皮球觀感,中央若召集各縣市開會應就會有明確規定。

盧禹璁本身是社工系教授,培育許多學生在第一線服務,看到陳姓社工遭上銬移送,認爲陳姓社工是年輕、疏忽了,且社工的教育就是「愛心、信任」,加上很多年輕社工纔剛出社會,缺乏經驗和敏感度,面對虐童等加害人有意隱瞞,不容易辨視出異狀。

曾經臺南市也發生過安置幼童返回原生家庭,社工定期訪視時都很正常,卻傳出遭家人施虐死亡,令社工難過不已,盧禹璁說,「剴剴」事件大家打擊很大,但最重要是自我檢討不要再發生,當務之急是設法提升社工的能力和品質,會建立訪視的SOP,社工訪視以往少有對鄰里關係的訪談,未來會建議加入管區警察、里鄰長及左鄰右舍的意見,多一層把關就能多保護孩子。

臺南市目前3歲以下出養童有8人,3歲以上約18、9人,出養前安置有3種作法,一是寄養家庭(家扶或中小型機構),二是安置機構(善牧之家),三是試養家庭(出養前先適應)。

北部1歲多待出養男童「剴剴」疑遭安置保母虐死,兒福聯盟陳姓社工遭上銬移送,學者出身的臺南市社會局長盧禹璁表示,男童或社工都是社會局要面對的。情境示意圖。圖/ingimage

臺南市社會局長盧禹璁(左)攜手嘉南藥理大學社工系簽署合作備忘錄,儲備保護性社工即戰力。圖/取自臺南市政府網站

臺南市社會局長盧禹璁(右)攜手嘉南藥理大學社工系簽署合作備忘錄,儲備保護性社工即戰力。圖/取自臺南市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