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貧乏無導覽 難起共鳴

高雄市眷村文化館成立10年,但展出內容單調貧乏,很難吸引人;1樓常設文物一成不變,除了眷村長大民衆偶而想到這裡尋找兒時記憶,回憶過往外,前幾年因基於與蓮池潭相近之便,吸引一團一團的陸客前來,一時熱鬧外,一直缺乏吸引本地民衆參觀誘因

眷村在臺灣有它的歷史特色,相信許多臺灣長大的民衆也想要一窺究竟,10年前眷村文化館成立後,原本可以好好規畫研究眷村文化,但當時眷戶捐贈的一些文物並未被完整呈現,少了導覽說明,缺乏人文元素老照片或文物只是靜態的圖片或物品無法賦予新生命,缺乏共鳴。

小時候常見一些退役老兵騎着單車後座載着木箱箱內棉被包着熱騰騰的包子饅頭叫賣;這隻木箱有它的來頭,原本是軍中彈藥箱,廢棄後被老兵們善加利用,化身爲放置包子饅頭的木箱,在眷文館內展出時,沒人導覽也不知道它的緣由。

因眷村改建,眷戶遷出、眷村拆除,這幾年,高雄市文化局推出「以住代護」,原本眷村生養的人搬出去,遷入另一批與眷村少有連結的人,眷村文化主軸被稀釋,眷戶形容眷村「原汁原味不見了」。

眷村文化除了保存文物,最重要是要與臺灣這塊土地連結,如果一直畫地自限,終歸無法吸引年輕一代,難以永續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