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爲什麼我們叫不出原住民的名字?

圖文/鏡週刊

你可以立刻叫出多少原住民朋友族名呢?

雖然原住民人口只佔臺灣總數 2.4%,但每次有重要的國際場合競賽時,他們的身影卻從來不曾缺席;然而大家經常忽略的一點是⋯⋯他們的傳統名字經常是被忽略、缺席的⋯⋯

八月底,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在臺灣代表隊優異的成績風光落幕。撇開臺灣每次在各種國際場合都會祭出的原住民歌舞表演,這次的賽場上,臺灣原住民朋友們的表現仍然十分搶眼。例如舉重選手郭婞淳和陳士傑、田徑選手楊俊瀚和陳杰女籃球員陳晏宇和羅蘋等人,相信大家都還能記得他們在賽場上的精彩表現。

根據原民會統計,在此次臺灣代表隊總共 371 名選手中,有 53 名原住民選手(其中 32 名爲阿美族),佔總數約 16.7% 。不只參賽人數衆多,原住民代表奪牌的也多。此次原住民選手直接或間接(團隊)爲臺灣拿下的獎牌數共 11 面,佔總數 12%。以臺灣原住民總人口數約 55.7 萬人計算,約只佔臺灣人口 1/42 (2.37%)來看,原住民朋友的「貢獻度」可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一點在於,此次世大運爲數衆多的原住民選手中,沒‧有‧任‧何‧選‧手使用原住民族名參賽。爲什麼?事實上,不僅這次的世大運有這樣的現象,就算是被臺灣視爲「國球」的棒球運動也是ㄧ樣。根據中華職棒與原住民棒球協會統計數據,2017 年賽季中,有 38.7% 是原住民選手,比例非常高。然而,在 2011 年賽季陳鏞基(Mayaw Ciru)、林智勝(Ngayaw Ake)等人率先改穿印上他們族名的球服之前,中華職棒選手是 100% 使用漢名出賽

退一步來說,以臺灣佔絕大多數的閩、客、漢族羣來說,在不刻意搜尋資料的情況下,一般人可以立刻叫出多少原住民朋友的族名呢?答案恐怕不多。

然而,這未必是漢人問題,也未必是原住民朋友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得從歷史談起。

1945 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隔年 5 月 6 日頒佈《修正臺灣省人民回覆原有姓名辦法》,並強制要求原住民在 3 個月內改用漢姓、漢名。幾千年來,原住民第一次被強制以一個連自己也感到陌生的名字生活

1984 年,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發起正名運動,除了要求政府修正「山地同胞用法外,也希望能在正式的身分證明文件上恢復自己的名字。 1995 年,立法院通過《姓名條例修正案,原住民終於可以在身分證上登記自己的族名,但由於變更姓名意味戶籍、駕照、銀行帳號等相關證件必須一併更換,且必須以漢字拼寫,又有字數限制,加上主流社會普遍不瞭解原住民姓名等阻礙, 20 年過後的今天,原住民恢復族名登記的比例始終不高。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截至 2017 年 8 月爲止,在身分證上恢復族名登記的原住民總數,僅有約 2.9 萬人,佔原住民人口總數約 5.25 %。而在這 2.9 萬人中,更僅有 4,265 人完全揚棄漢名,僅登記原本族名,佔原住民人口總數約 0.77 %。

換句話說,政府開放原住民恢復族名登記 22 年來,僅有 0.77% 的原住民完全捨棄漢名,只用族名生活。

但,我們真的可以說這是正名運動的失敗嗎?有沒有可能是登記程序太困難,而導致原住民意興闌珊?又或者是整個社會對於原住民的不友善,才導致他們不願意恢復族名?

2017 年 6 月 14 日,《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公告施行,16 族原住民語言也被視爲「國語」的一部分,不只正式公文書上可以使用原住民語言,就連身分證上使用的姓名,也不強制一定要使用漢字拼寫了。只是,這真的可以改變什麼嗎?

以下,請觀看《鏡傳媒》針對原住民命名規則、文化所製作專題報導,一起來了解爲何「還我名字」這個看來簡單的心願,卻遇上了那麼多的困難。往後,當我們在聽到有人說「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時,也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在這塊土地上,有多少人被迫丟失了姓名。

閱讀完整專題報導>>>

更多鏡週刊報導你的名字 - 爲什麼我們叫不出原住民的名字?一起回家:原住民傳統領域吵什麼?挑戰自己!我們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