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量化私募規模翻倍 券商緊抓輸出交易產品服務

(原標題:年內量化私募管理規模翻倍 券商緊抓中小私募輸出交易產品服務

導讀:私募排排網最新數據顯示,當前國內百億級別量化私募已達到10餘家,相比去年底已經翻倍。

“如今,每天A股成交量裡,量化投資策略貢獻其中的20%-30%。”一位量化投資型私募基金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時隔五年後,量化私募再度迎來井噴。

數據顯示,今年公私募量化投資產品數量已突破8000個,資產管理規模則突破6000億元,較去年翻了約一倍。

明汯投資總經理裘慧明向記者表示,今年無疑是國內量化快速發展的一年。截至今年11月底,國內量化投資策略成交額達到194萬億,僅次於2015年。

然而,量化私募迅猛發展同時,卻呈現兩極分化格局。一方面,百億量化私募已超過10家,大量資金正向行業頭部機構聚攏;另一方面,絕大多數中小量化私募即便投資策略出衆,在人才招募、渠道支持、資金引入等方面依然舉步維艱,稍有不慎就被淘汰出局

“我們調研發現,當前多數中小量化私募發展存在兩大瓶頸:一是投資策略建模能力薄弱,投資邏輯無法轉化成程序化交易模型;二是缺乏資金關注,即便投資策略出衆也少人問津。”世紀證券副總經理譚顯榮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世紀證券已將賦能中小量化私募發展作爲重要業務發展方向,一方面聯合衆多金融機構發起前海深港量化聯盟,將大量數據與海外先進量化投資經驗介紹給境內中小量化私募機構,豐富他們的量化投資策略;另一方面着手引入FOF或FOT(基金中的信託)等產品,孵化培育一些投資策略出衆的中小量化私募機構。

私募排排網創始人李春瑜看來,中小量化私募機構若要持續壯大,除了券商機構的賦能,更需要業績持續靚麗。

“在7-8年前,這些百億量化私募同樣是默默無聞的中小私募機構,但憑藉多年持續的出色業績,最終贏得大量投資者青睞,蛻變爲行業頭部機構。”李春瑜指出。

股票型公募基金在今年前11個月的平均投資回報達到約40%,相比之下量化策略私募產品“稍遜一籌”。私募排排網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市場中性策略私募產品平均回報率在14.52%,股票量化(包括指數增強型)產品的平均回報率在29.69%,量化策略(比如統計套利等)的平均回報率爲24.2%。

上述量化投資型私募基金經理向記者透露,對比之下,量化投資私募產品並未輸在選股,而是在擇時交易出現偏差。具體而言,年初疫情突然來襲,量化投資私募產品大幅減倉避險,而公募基金因最低持倉限制,實際減倉幅度低於私募。隨着國內疫情得到控制,A股指數快速反彈,公募與量化私募之間的業績差距迅速拉開。

“明年我們打算重點佈局指數增強型與商品期貨CTA量化策略,力爭打個業績翻身仗。”上述私募基金經理說。

券商如何賦能

中小量化私募?

私募排排網最新數據顯示,當前國內百億級別量化私募已達到10餘家,相比去年底已經翻倍。比如,經歷過去兩年快速擴張,明汯投資的資金管理規模超過千億。

“千億量化私募的出現,標誌着量化投資策略被衆多投資者接受。”前述私募基金經理直言。由於非標投資受限,越來越多投資者都將量化策略視爲獲取“固定回報”的替代品,因爲量化投資策略可以通過有效的風險對衝精準選股、統計套利、CTA交易等方式,提供較低投資風險與相對穩健收益

一方面,千億量化私募涌現;另一方面,大多數中小量化私募仍在生死關口掙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當前約8000只量化私募產品裡,絕大多數產品管理規模不超過2億元,管理費收入無法覆蓋日常運營開支、量化人才引進、投資模型優化營銷渠道拓展。

針對這一痛點,多家券商將賦能中小量化私募作爲業務發展的重要方向。

當前券商對中小量化私募機構的賦能,主要集中在交易、產品兩大方面。在交易層面,券商通過提供極速櫃檯、極速行情、實時風控等服務,滿足量化私募對高性能時延的要求。部分券商還推出組合指令、電子劃款接口滿足資金快速調撥需求。在產品層面,券商通過引入FOT(基金中的信託)或FOF產品完成募資,再投向投資策略出衆或業績優異的中小量化私募,助力後者擴大資金管理規模。

“我們還打算研發一系列個性化的量化+產品,比如向中小量化私募提供A股打新策略,幫助後者進一步提升回報率,以及引入收益互換等衍生品進行撮合交易,協助中小量化私募使用更豐富的風險對衝工具保住投資利潤。”一位券商產品部業務主管透露。

在他看來,券商此舉主要是基於財富管理業務轉型的考量,隨着非標投資受限與加大主動管理業務佈局,券商將收益穩健風險偏低的量化投資策略視爲資金端的優質資產,因此不遺餘力地扶持中小量化私募機構擴充自身優質資源。

譚顯榮對記者表示,世紀證券正計劃引入智能化金融科技,圍繞中小量化私募的業務拓展需要,打造資金託管、外包、PB交易、投研、資產管理、投行、財富管理等多元化綜合服務。

中小量化私募

或依靠海外投資翻身

在李春瑜看來,儘管衆多券商開始積極賦能中小量化私募機構,但能否成爲百億級別機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業績能否持續出色。

量化私募領域正呈現越來越明顯的“強者愈強”效應。究其原因,百億級別的大型量化私募機構每年在數據收集、系統改進、算力提升、投資模型優化、人才引入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通過投資模型因子庫的擴容迭代、算法更新與算力增強,創造出淨值波動更穩定、收益回報更可觀的量化產品。相比而言,多數中小量化私募機構面臨算力不足、投資模型過時、數據收集不全、系統陳舊等問題,導致產品業績波動性加大,一旦遭遇業績較大虧損就觸發資金撤離。

李春瑜表示,並非所有中小量化私募都遭遇類似窘境。近年以來,不少在海外從事量化投資交易或投資建模的年輕人選擇回國創業,部分中小量化私募的投研能力、建模實力不亞於行業頭部平臺。

“目前他們缺乏的是人。比如營銷渠道拓展與運營方面的人才。”李春瑜認爲。

記者瞭解到,隨着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提速,如今越來越多行業頭部量化私募機構着手吸引海外機構資金進行委託投資。

但要吸引海外機構的青睞,難度不小。國內大型量化私募機構在路演時更多強調的是自身的量化投資策略獲利能力,但海外機構更關心風險控制、合規操作,即量化私募需明確哪些投資可以操作,哪些投資不能越雷池一步,並在不同股市波動場景下做好風控。

“我們注意到,一些海歸背景的中小量化私募創業者在吸引海外機構資金方面更具優勢,他們更熟悉海外機構的投資決策關注點與審覈流程。”前述量化投資型私募基金負責人指出。這意味着,不少中小量化私募正抓住海外資金加碼人民幣資產的機遇,做大規模以改變行業格局。

(作者:陳植 編輯:馬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