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創作者“扮靚”古老世界遺產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張貼在家中的窗花剪紙裡,藏着一個古老傳說西湖下鎮壓着一隻怪獸,名叫“年”,它懼怕紅色、火光和巨響。而眼下,由於缺少鞭炮鎮壓,年獸已然甦醒,危機一觸即發。男孩爺爺,是抵禦“年獸”的團隊成員。除夕將至,爺爺潛入湖底,與年獸殊死搏鬥。男孩靈機一動,請來西湖邊真正的“大神”——廣場舞天團。於是,在世界遺產西湖文化景觀的山水懷抱中,喜氣洋洋的人們爲一片黛綠點綴上最耀眼的紅色。喜慶熱鬧的鑼鼓、大媽們愉悅的舞步,形成奇妙的“魔法”,年獸就此轟然倒地。

《年獸》劇照 資料圖片

誰能想到,流傳了千年的年獸傳說,來到波光粼粼的西湖,會上演這麼一出神秘又喜氣的故事?不久前,這支名叫《年獸》的8分鐘短視頻上線,就引來衆多觀衆圍觀,令人忍俊不禁。

《年獸》的創作,來自騰訊聯合閱文集團共同發起的“世界遺產新文計劃”。這一計劃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的世界遺產爲原型,號召中國網絡文學作家深入挖掘世界遺產的內涵與故事創作短篇文學作品,並以新文創模式,邀請導演、編劇和短視頻創作者短片動漫音樂等多種數字內容形態進一步開發該文學作品,以此呈現世界遺產的多元切面,打開文旅融合的想象空間。

當年輕的創作者們走進古老的世界遺產深處,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年輕人目光,也讓深厚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與當下生活建立了新連接。

用有趣的故事吸引年輕人的目光

“每年都會過年,但很多人已經淡忘了除歲和過年的習俗。西湖上發生過很多悽美的愛情故事,可我想讓大家知道西湖上不僅僅有愛情故事,也可以有閤家歡。”身爲浙江人的閱文集團品牌作家連力網名“得了吧”)說,提到世界遺產,腦海裡立刻就想到了西湖,“就想靠着自己的力量傳播一下自己知道的世界遺產。”

於是,他將春節的年文化和西湖相結合,創作了《年獸》。這次“溫故”的創作之旅,讓連力興奮不已:“當代社會日新月異,文化遺產歷史的一部分,駐足在歷史的長河裡觀察古老的文化和技術,爲我今後的創作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

以西湖文化景觀爲背景創作故事原型,在上海浦東新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及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非遺數字積累和文化傳播中心的支持下,騰訊影業“青年導演培養計劃”合作導演童畫將《年獸》拍攝成片。別出心裁的“打年”方式,將山水環繞的西湖文化景觀與喜慶熱鬧的節日氛圍融合在一起,翻新了傳統年味符號,也爲西湖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用一種新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去關注這些千年遺產。因爲這次拍攝,我第一次深入瞭解西湖,還有那些帶着神秘色彩的傳說故事。”童畫說,“在瞭解、篩選故事的過程中,有機會去深入瞭解西湖背後的歷史文化對現在的市民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讓我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把杭州的人文氣質悄悄融入短片當中,這是一件有趣又有挑戰的事。”

年輕的網絡文學作家和青年導演跨界合作影視項目,對彼此來說都是一次嶄新體驗。“網文作者的腦洞就很大,也激勵我們在表現和實現上可以用很多新手法,打破傳統電影拍攝的固有思維,混合多重實現手段,讓故事的視覺呈現更有趣。”童畫說,“我們希望用有趣的故事吸引年輕人的目光,讓他們更多地瞭解、更好地保護這些人類文明遺珠。”

經過這次創作,連力感覺自己和世界遺產有了更加緊密的關聯:“首先,希望能讓更多的人知道世界遺產的存在,甚至讓更多的人加入對世界遺產的文化創作。其次,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描繪自己家鄉的風貌和特色手工藝或技術,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從而推廣出去,增加世界對中國的認知。”

世界遺產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和《年獸》一同上線的,還有兩部短片,一部是以湖北神農架和“野人”傳說爲背景創作的《野朋友》,一部是發生在安徽宏村的“愛不會缺席”的故事《禮物》。值得一提的是,三部短片的主創團隊都以90後爲主。他們從家鄉的世界遺產中汲取創作靈感,用青年視角記錄時代發展,以更生活化的表達,讓世界遺產走進千家萬戶。

《禮物》劇照 資料圖片

“世界遺產並非遙不可及,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閱文集團作家李陳鑫(網名“晨星LL”)說。作爲湖北潛江人,李陳鑫從小聽着“神農架野人傳說”長大,這次圍繞世界自然遺產神農架創作的短篇小說《野朋友》就融入了“野人”元素,講述祖孫三代關於愛與和解的故事。

同爲湖北人,騰訊影業“青年導演培養計劃”合作導演陳新彥基於短篇小說《野朋友》拍攝了同名短片。在湖北省神農架林區文化和旅遊局的指導下,《野朋友》劇組深入神農架林區取景,並將當地文旅元素融入其中。短片以“神農架野人傳說”爲線索,串聯起父親與爺爺、父親與孩子、父親與母親間的對峙隔閡與情感聯繫,緊張的劇情節奏,細膩的情感表達,既加深了神農架的神秘之感,又表現了中國式的親情關係。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讓更多年輕人瞭解、熟悉並喜歡神農架的文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唱本《黑暗傳》傳承人陳切鬆認爲,青年創作者的視角拉近了世界遺產與普通人的距離,對當地的文化旅遊有很好的推廣作用。

1996年出生的陳新彥感慨:“世界遺產與人類文明相伴而生,它不僅是文明的記錄和古人情感的承載,更是當代人探索世界的有力依據,通過世界遺產來回望過去的歷史,會幫助我們建設一個更加文明的社會。”

好的故事就是一個走進去的“引子

中國目前擁有55項世界遺產,位居全球第一,同時也是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點狀分佈的文化遺產、文化景觀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共同織就了一張熠熠生輝的世界遺產網絡。

短片《禮物》由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在世界文化遺產宏村古建築羣取景拍攝,講述抗疫之下一場“特別的團圓”。閱文集團白金作家周燕(網名“囧囧有妖”)用細膩的筆觸將家國大愛與青梅竹馬之情娓娓道來,騰訊影業“青年導演培養計劃”合作導演王子怡則以嫺熟的鏡頭語言還原小說故事,共同傳遞“總有人在默默愛着你”的創作理念。短片中,水墨山水、詩情畫意的徽派建築,炊煙裊裊、親鄰互助的生活場景,臭鱖魚、毛豆腐等特色食物,讓觀衆感嘆,這就是“老家生活”。

在李陳鑫看來,好的故事就是一個“引子”,讓年青一代對世界遺產有個初步的瞭解。“我常常因爲在電影中看到了某座城市,或者在書中讀到了某個地方,就會產生去那裡看看的想法。一個好的故事,如果能夠與讀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那麼對於他而言,自然會產生想進入到故事中一探究竟的想法。”

這或許是青年創作者們參與的“世界遺產新文創計劃”未來能夠打開的新空間:用傳播量和有趣的形式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在新與老的碰撞中,賦予古蹟新的時代文化意義,增強人們與世界遺產間的情感互動,同時激活文化傳承。

“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大自然與人類文明的結晶,青年創作者從中汲取靈感,以年輕和多樣化的視角融合時代特色與個人創意進行創作,塑造出衆多具有互動性和延展性的本土文化IP,再借助數字化的內容表達和互聯網的廣泛傳播,能夠實現自然、文化、創意與科技的相互融合,也讓傳統文化本身得到了延續和新生。”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院長、非遺數字積累和文化傳播中心負責人唐廷強說。

西泠印社社員、國家博物館訪問學者韓回之認爲,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爲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正在藉助新文創模式與當代人建立連接。傳統文化的新式表達,將喚醒年輕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新文創,讓技術和文化互爲驅動,讓傳統與潮流共生,真正推動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的良性循環,輸出更多豐富生活、溫暖人心的好故事,培育出更多有內涵、有品質的好內容,努力打造屬於中國的文化符號。”

記者瞭解到,接下來,“世界遺產新文創計劃”還將聯合更多青年創意者,圍繞多處世界遺產,以短IP開發形式推出短文、短片、動漫、音樂等一系列新文創作品,立體化展現世界遺產的魅力。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23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