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外國人,正在涌入小紅書尋求外形改造

當小紅書「聽勸」的潮流趨勢在外網火了之後,許多年輕外國人也舉着牌子,趕來接受中國網民毫不客氣的建議“洗禮”。

但跟他們預想中直言不諱的中國人形象不同,女孩們提出的建議意外的友善且有用。正如一位聽勸的外國人反饋:“這是我沒有收到惡毒評論的第一個地方。”

這一次,中國女孩似乎在建構一種很新的文化輸出。關乎審美,更關乎異國人之間的真誠、溫暖、互助。

在這場跨國聽勸改造的趨勢背後,女孩們的利他精神再一次成爲助推劑。那些率直的建議,來源於最本真的祝福——

“希望你能變得更好,變得更喜歡自己”。

不僅是女孩子,整個小紅書的氛圍都很友好。

沒有惡意,溫柔待人,這是小紅書上的網友們帶給我們最直接的體會。

點擊視頻,感受小紅書上的真誠與善意。

聽勸的風,還是吹到了國外

打開小紅書,三不五時便能刷到外國人求改造的帖子。

他們舉着寫有“聽勸”兩個大字的牌子附上全身照,文案大多是英譯中,帶着詭異的譯製腔——

“我不是雪花,我會聽取建議。”(大概想說她不會玻璃心)

“我從TikTok聽到關於中國用戶令人難以置信的工作。”

“請爲任何殘暴行爲提供誠實但有用的建議。”

搜索聽勸的關鍵字,還有大把大把的外國人發帖,有男有女,大多是年輕人,因爲小紅書未配備翻譯功能,他們便靠着翻譯器發言交流。

外國人組團來中文互聯網求外形改造?這離譜到讓許多人一開始誤以爲是團隊包裝,其緣由是去年年底在外網爆火的一條TikTok。

一位名爲 Candiselin86的博主發TikTok介紹了正在小紅書上颳起的聽勸風潮,那位號稱“全網最聽勸男人”的小艾同學如何在幾個月之內根據網友的建議減肥、護膚、穿搭,一步步自我蛻變。

在小艾同學最初的帖子裡,他坦言自己找不到女朋友,羅列了自身條件,也得到了網友毫不客氣的評價:跟這些外在條件比起來,你唯一的優勢就是性格。

這也是聽勸改造能夠成立的底層邏輯——當你能夠聽進去別人的建議,不玻璃心不自尊受損,而是積極的自我調整,那你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人。

最後,小艾同學不僅完成了這場自我改造,還達成了他最初的目標,成功脫單。「聽勸」也由此成爲中文互聯網上的熱門詞條,引無數人效仿。其中也有許多人迎來了外形上的巨大改變,和自信上的提升。

這個故事讓外國網友大受震撼,感嘆簡直比真人秀還令人振奮。

還有人直呼:我也想要這樣的改造!

跟我們對外國人“所有人都很自信、都不在乎外界目光”的刻板印象不同,有的人對自己不滿意,希望變得更好看,但尋求外形上的建議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隨意評價別人的外貌,在國外是很冒犯的行爲。類似醜、胖這樣的字眼更是禁忌,涉嫌外貌歧視。當你主動尋求建議,大多會得到暖心的評價:“你看起來很完美,完全不需要改變”。

但與此同時,因外貌而產生的霸凌又真實存在着。

就像來聽勸的外國年輕人,許多都是十來歲的學生,他們有的苦於不會打扮而不受歡迎,有的人因爲身材原因從來沒有被誇獎過。所以,容貌焦慮並非不存在了,而是變得更加隱秘且無處發泄。

這個時候,來到一個沒有人認識的中文互聯網尋求幫助,成爲了冒險又有趣的選擇。

正如《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說——

美國年輕人受夠了美國社交媒體上的虛假讚美和公然羞辱,他們想要尋找一點“革命性”:誠實而友善的反饋。

爲此,他們求助於一款中國應用。

依循着博主們做出的攻略,外國年輕人開始了這場勇闖中文互聯網之旅。

還有博主總結了來這裡聽勸需要具備的幾大特質:第一條,就是要對很嚴厲的評價做好心理準備。

畢竟,從尊重審美多元的西方語境,到對外貌更率直、對批評也更鈍感的東方語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體驗。

真要揪外貌上的缺點,中國網友的嘴可不是吃素的。

人均造型師?

中國女孩靠審美文化輸出

帶着要被從頭挑刺到腳的預期,掛上“我不是玻璃心”的聲明,但出現在外國人評論區的留言卻意外的友善。

據一位黑人女性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說,她在其他平臺曾經被人“建議”漂白皮膚,在發佈聽勸貼之前,她已經做好了受到種族歧視和身材羞辱的準備。

沒想到,關於她變美的建議卻非常務實,有人告訴她身材很好不需要減肥,有人告訴她可以適量運動加上妝造,還有網友恨不得手把手教她如何化妝,把PS後的妝面圖發在評論區。

她說,“這是我沒有收到惡毒評論的第一個地方。”

網友將PS之後的妝面圖發給博主以供參考

另一位來自波蘭的25歲女孩也表示,她之前曾在reddit上尋求過時尚建議,但許多人的評論並不友善,甚至有人直接讓她去整容。

但小紅書上的女孩並不主張通過動刀子的方式來變美,大家建議她穿亮色的衣服,換更適合的髮型,變美完全通過這些微小的轉變達成。

還有健身、鍛鍊體態、挺直腰背、多笑一笑......女孩們給出的建議很多都非常直接且有效。

38歲的美籍日裔女性Miko,在小紅書接受聽勸改造

對於正在遭受校園霸凌所以想要變美的小朋友,她們還建議:你要做的不是變美,而是打回去。

最多的建議是關於穿搭和妝容,就像一個個專業的造型師,中國女孩們在評論區裡施展着各自積累的審美經驗,爲趕來聽勸的外國人提供最因地制宜的風格。

長相硬朗的女孩常被同學嘲笑“像男人”,那就乾脆畫上酷酷的哥特妝;

因爲不夠瘦而感到自卑的女孩,大家建議她打扮成油畫裡女孩的模樣。

跟刻板印象裡中國女孩唯愛白瘦幼不同,大家沒有一味地建議減肥,而是給出各種身材包容度大的穿衣模板。

但當對方的身材到達影響健康的程度時,大家也會直言不諱。關於減肥的建議更是保姆級別的精細,從如何挑選運動、到如何健康飲食,都羅列在內。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花式鼓勵,因爲比化妝穿搭更管用的,就是成爲一個自信的人。

許多慕名來聽勸的外國人都驚訝於人們的友善,還有因爲容貌一直很自卑的瑞典女孩感動於陌生人的善意:“我從未受到過這樣的讚美。”

建議寫得多了,有人一眼戳破其本質——這不就是我們從小到大一直在訓練的李華寫信嗎?

學生時代寫了若干年的幫助外國友人做這做那,原來就是爲了今天啊!

爲了讓外國友人能看懂,大家會寫英文的寫英文,與外國友人使用翻譯器交流的誠意相得益彰。

不會寫英文的,就寫起了譯製腔中文。

因爲語言不通,鬧出的笑話也不少。

大家還致力於傳播一些古老的東方祝福,用來安撫她們對自身容貌的不滿。

比如你說你耳朵太大,我說:我們中國有句老話,耳垂大的人有福氣;

你說你長得太man,我說:我們老話說女生男相是富貴命。

神奇的文化輸出達成。

中文梗也要出海,有位聽勸外國人聽了勸去理髮,結果理髮師給他理得不堪入目。

網友說:在我們中國遇到這種事,一般都去理髮店門口上吊。

人人都努起了外交範兒,大家語言未必相通,但彼此之間的善意都心知肚明。

這更像是一次名爲聽勸的跨文化交流,審美只是其中的橋樑,女孩們真正想展現的,是剝離政治、放下偏見之後,我們依然能夠坐下來,給予對方最本真的祝福——

“希望你能變得更好,變得更喜歡自己”。

樂於分享的女孩們

在建立一種新的人際關係

事實上,這並不是我們第一次因爲審美話題出圈。

之前外網就有一個傳說,拍照要找亞洲面孔的女生幫忙,保準比西方人拍得好看。

做一組對照試驗,在街頭隨機找本國男性幫忙時,男性只拍了一張,也沒有讓他查看就匆匆離去。

但當找亞洲女性幫忙拍照時,她會幫忙找角度,調整姿勢,甚至蹲地上拍顯腿長,拍很多張以達到最佳效果。

這樣的“服務精神”,來源於過去生活經驗中我們無數次幫閨蜜、朋友、家人拍照。尤其在東亞社會,拍照儼然成爲一種社交儀式,你幫我拍我幫你拍,就是一次情誼的交互。

我們真誠希望爲對方拍出人生照片,讓對方在自己的鏡頭裡看起來美好而有生命力,也真誠地因爲對方的開心而開心。

互相取悅,彼此付出,就是女性情誼常有的模樣。

甚至去年火了一個副業,陪拍,就是邊陪逛陪聊,邊幫忙拍照。女性更容易發現別人身上的美,也更容易提供真誠的情緒價值。

圖源:四川觀察

聽勸同理,女孩們毫無保留地找模板、提建議、花大功夫幫忙P圖,這樣善意的舉動,是這場跨文化交流能夠成立的大前提。

就連聽勸發生的平臺小紅書,也正因爲女性用戶偏多,所以社區生態更文明、交流更平和。你很難想象那些自卑的外國高中生如果去虎撲發一張照片求建議,會得到什麼樣的回覆。

在我們的文化教育下,女性更容易展現出一種利他的特質。分享、傳遞、互助,使我們快樂,而非佔有和攫取。

圖源:《重啓人生》

一方面,這是因爲女性長期處於缺乏資源的處境,不得不將感受作爲資源來交換,承擔起私人領域的情緒勞動。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也被無數聲音告知要懂得爲他人考慮,要會提供情緒價值,這種能力早已融進血肉,宛如本能一般。

但另一方面,這樣的能力也讓我們更會溝通,能夠共情彼此,更容易建立起平等的關係。

所以,女孩的社交場域裡總是不缺彼此的情緒付出。就像楊笠之前講的段子,閨蜜的情緒她會無條件包容,而不是像跟男性好友交心時,彷彿在對牛彈琴。

我們也是從和女性相處中才學習到,表達親近並不需要貶低或者欺負,我們可以大大方方地讚美。

這些都曾是男性主導的世界裡不值一提的特質。

男性主導的世界裡,人與人之間是「統治-服從」的二元關係,那要求我們放下共情能力,自我工具化,變成權力鏈條中的一環。

但女性的關係敘事裡,我們更願意講述平等和自我成長。我們不沉迷於成王敗寇的社達論調,而是相信在各自的人生劇本,每個人都可以活出最好的自我。

就像大洋彼岸的朋友們來到這裡,大家說着不同的語言,卻依然能夠相互理解彼此關照。微小卻珍貴的友誼如同枝椏般生長,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妙的事情嗎?

巴別塔看似沒有盡頭,但我們早已具備了共通的語言。

溝通、共情、友善、互助。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特質,纔是牽引我們走向彼此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