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出走」 他們都說是爲了記得「不要再害怕」

文/遊琁如

因爲出版旅遊書籍、到處演講,總有讀者問我:你是不是也喜歡打工度假?有天是不是也選擇打工度假?事實上是,從過去到現在,我從未有想以打工度假體驗國外生活的念頭,但卻也申請過那特定只有幾個國家開放的「打工度假」簽證。2010年時飛往紐西蘭。當時我的目的是去南太平洋島國,親眼看看海平面上升、氣候變遷的長相,因爲擔心過程中發生旅費不夠的突發狀況,那張可以在國外合法掙錢的簽證,是我唯一準備以防萬一的。▲看到貧國家的孩子,讓人想多做點什麼。(圖/記者遊琁如攝)我很幸運,在過程中並沒有因爲旅費不足必須去工作,但與我同行的夥伴們因看見旅途中貧苦人的辛苦,決定在薩摩亞街頭擺攤唱歌,賺點微薄的錢,給那些窮困孩子一個短暫美好的物質生活。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臺灣以外的地方賺錢,那份錢賺得沒在澳洲打工容易,我們五個人在大雨中唱了一個下午,只賺到摺合臺幣600多元,真的,就這麼多。但這卻是當地最熱鬧的市中心,幾乎每個過路人都從口袋中掏錢,所能獲得的最多薪水。我記得當時我們把這些零錢小心地捧在手心中,交給當地團體時的分量,沉甸甸的,而那種心滿意足的感覺也一直壓在我的胸口。那是一種經過勞動、體力、恐懼、夢想勇氣交雜的複雜心情。▲火焰揹包客。(圖/連掌旭提供) 旅行過程裡,我認識一個被稱爲「火焰揹包客」的臺灣朋友,他申請打工度假簽證,在澳洲考取街頭藝人執照,每天在路上表演「火舞」,最多一個晚上可以賺4000多臺幣,差的時候連1000臺幣都不到。然而他學習到的,是終於尋找到一生中都不會消失生命裡的夢想,他告訴我,走過這一趟爲自己設定的打工度假旅行後:「那些生命裡害怕的,我再也不會失去了。」那是他孤獨旅行生活過後體認到自己的價值

還有個讀海洋學校,曾帶我玩帆船的朋友,他離開臺灣,前往澳洲,踏上外國人的帆船上打工,在船上學習更多海洋知識、生活道理,我偷看他貼在臉書上寫給自己的信:「回想這幾個月來,最美的事,就是目標一直都在...開始不害怕分離,開始不害怕面對陌生環境、開始知道自己的勇氣一直都在。」

我更有個在臺灣劇場打滾多年的朋友,到澳洲以後,她用臺灣工作的資歷和經驗,踏入當地劇場及展場界,她用自己過去學習的專業技能,站在澳洲的工作人員前,毫不遜色,她告訴我:「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很照顧我,在工作的過程中沒有人是不能成爲好朋友的。」▲在孤獨旅行以後,你總能體認到自己的價值。(圖/黃世華提供) 最近我因爲工作去北海道,在阿寒湖畔的溫泉旅館裡遇到一個來自臺灣「打工度假」的女孩。問起她的工作她的生活,她眼睛發亮的告訴每一個人:「我太快樂了,每天看着阿寒湖日落和湖水的顏色,真的太美了。」那是對生活的熱情和驕傲。坦白說,我看不出來她跟其他旅館裡面工作的日本人有什麼不同,而看她活力自在的樣子,事實也是如此。我還要分享,我有超過100個朋友,去世界各地最窮的國家擔任志工,做別人最不願意做的事情,他們掃廁所、挖地、種田、蓋豬舍,他們自掏腰包、沒有任何收入,但是從他們眼裡散發出的神情與驕傲,告訴每一個遇過的人:「這是我開始追尋的夢。」

這羣飛到世界各地做「國際志工」的朋友,雖然不能和打工度假的「逃亡」年輕人一概而論,但是無論出走的理由是什麼,真正會影響別人看待自己眼光的,其實是自己對待世界的高度與寬度,在這些人身上完全可以被充分驗證。這些人是否是外國人眼中的「臺勞」?或者,他們是否覺得自己正在做一份別人不要做的工作?不,我不這麼認爲,因爲無論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都和臺灣一樣,都有各種工作等待着不同人來挑戰,其中最挑戰的,可能是你是否能認同自己的專業和價值,當你踏上陌生的土地時,專業與價值才能使你擁有比別人有更多學習機會。 誰說刷油漆、摘果、沖洗動物屍體血水是「卑賤」的工作,這難道不是另類的「職業歧視」嗎?在這個不斷被拿出來反覆檢討的社會裡,愈來愈多年輕人選擇下鄉,用自己的雙手,重新拾起社會裡認爲低下的工作,每一種不同的挑戰,其實都是全新的嘗試和冒險。就連日本也在近年開始興起一種名爲「職業旅行社」的體驗,讓更多人上山下海,試着走出城市,在生活的壓力裡,考慮自己未來的志向。▲和在臺灣一樣,生活在現在,年輕人得更努力,花更多腦力,才能擁有不同的生命。(圖/記者遊琁如攝) 旅行結束之後,我回到臺灣經營一間我夢想已久的咖啡館,同時提供國際志工工作和休息的空間,藉由「換工」,讓更多國外年輕人因此深入理解臺灣,並且愛上旅行。現在身爲一名「僱主」,在指派來自國外的朋友工作時,從未想過他們是「外籍勞工」,因爲我知道,他們的目的是旅行,而年輕時候的出走,是讓生命裡最容易累積勇氣及夢想的方式之一。雖然我從過去到現在,從來沒有有打工度假的規劃。但原因並不是覺得年輕人出國打工,會成爲別人眼中的「臺勞」而感到不恥或羞赧,而是因爲我想用不同於打工度假的方式在世界上冒險。

前往世界的方式,每個人不一樣,但「打工度假」未必表示臺灣年輕人出國打工就成爲「臺勞」,每一個人走出國門,讓別人看待自己,主要的還是生活的態度和眼光的高度,和在臺灣一樣,生活在現在,年輕人得更努力,花更多腦力,才能擁有不同的生命。▲年輕時候的出走,是讓生命裡最容易累積勇氣及夢想的方式之一。(圖/記者遊琁如攝) 每個人出走的理由未必相同,但是在這一個對於年輕人來說相對艱難的社會裡,出走其實也是一種勇氣,以及一份對世界的包容展開的追求。

如果可以,我想爲所有願意出走到國外體驗新生命的年輕人們喝采。因爲只有踏踏實實的走過一遭,你纔會知道,生命裡最困難的不是被外國人歧視,而是臺灣人不認同自己的價值。

電玩正妹」王可可:在澳洲加班會有兩倍薪水

女記者澳洲打工:我們怎麼看越勞 他們就怎麼看臺勞

清大屠夫熱議 美女作家成英姝:大學畢業生手不能髒?

補教老師「無力逃亡」的心聲

薪資福利沒競爭力 我還是舍澳洲回臺灣充電

去比澳洲更難賺的溫哥華--年輕人大逃亡之短暫逃亡篇

【臺灣年輕人大逃亡】你30歲了嗎?●作者遊琁如,《ETtoday新聞雲》採訪中心旅遊記者,把旅行當作第二生命般小心珍惜。曾於2010年發起環浪計劃,帶領20餘名臺灣年輕志工,踏上南太平洋島國紀錄氣候變遷的真實長相;返國後撰寫《探尋即將消失的國度-兩個七年級女生的環浪計劃》一書,併成立《環浪商號》,投入及發起各種國際志工與環境活動。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