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學生開直播不能陷入“流量泥潭”

常德

直播行業近年來快速發展,年輕學生積極擁抱“互聯網”。可有些學生卻走偏了,在教室或寢室不分時段直播,影響他人正常學習生活;有些學生爲了做直播,陷入經紀公司、培訓公司騙局,權益得不到保障;還有大學生直播涉嫌違規低俗內容,如出現“擦邊球”性質的言語、動作等等。(5月20日《法治日報》)

年輕學生活躍在網絡直播平臺並不少見,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打算從事和直播相關的工作。此前就有調查顯示,近萬名受訪應屆畢業生中,61.6%的人就業時會考慮網紅直播等新興職業。實際上,不少大學生還沒畢業,就已經成了“網紅”,進入了直播行業。

大學生想當網紅,喜歡直播行業,本無可厚非,但大學生開直播暴露出來的一些亂象,卻應該引起重視。比如大學生主播的權益保障問題;比如一些大學生未經他人允許在宿舍、教室開直播,涉嫌侵犯同學、教師的肖像權、隱私權等合法權益的問題;還有大學生直播涉嫌違規低俗內容,如有大學生主播在直播時出現“擦邊球”性質的言語、動作等行爲,等等。

大學生開直播不能擾亂了學校教學秩序,影響其他學生正常生活學習,不能侵犯他人合法權益,也不能進行違法違規直播。大學生直播應該更多展現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或是展現自己的才藝,利用自己的興趣與所長進行泛知識類直播。

大學生開直播能夠吸引不少用戶關注。很多早就走出社會的成年人,對於大學生生活也充滿興趣與好奇心,這也讓一些學生主播吸粉不少。“大學生”標籤可以成爲“流量密碼”,但不能成了被直播消費的對象,不能成了違法違規直播的工具。

對此,直播平臺要能承擔起自身的管理責任,嚴把內容審覈關。具體到大學生直播亂象問題上,平臺要加強對學生主播的管理,及時叫停侵犯他人隱私、進行低俗直播的賬號。學校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紅”觀,提高學生的新媒體素養,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尤其對參與直播的學生,要能引導他們合理合法進行直播。學校要爲校園直播劃清清晰的邊界,並提供必要的支持,保護好參與直播行業學生的合法權益。

大學生直播不能走錯了“通道”,陷入“流量泥潭”。直播是大學生羣體向外界展示自我以及校園生活的一個窗口,這個窗口不能被低俗等違法違規內容充斥、污染,這個窗口要讓社會窺見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大學生羣體和校園生活。開直播的大學生不能被社會不良風氣“帶偏”,也不能爲了利益,迎合一些人的“惡俗趣味”,丟失了自己的底線與原則。

整治大學生直播亂象,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在擦亮大學生羣體、大學校園對外展示的窗口,淨化大學生與社會的“鏈接通道”。要讓大學生直播成爲有價值的內容出口,而不是成爲負能量“集散地”。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