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亞太區央行短期保持中性利率

牛津經濟研究院最新報告指出,以目前的經濟成長停滯的情況來看,亞太區中央銀行即使面對蠢蠢欲動的通膨,近年內都很難升息,保守估計2023年纔可能開始考慮,短期只能保持偏向中性利率水準,這也是顧及人口轉變、企業投資需求降低等因素,進而壓低儲蓄和投資所需的利率水平

牛津經濟研究院對於「中性利率」的描述,簡單說利率會遠低於名目潛在GDP增長,主要是受到長期經濟停滯的拖累,且亞洲新興經濟體的中性利率平均水平會高於亞洲已開發經濟體的中性利率,例如印尼菲律賓約2.5%,日本則約-1.2%。

牛津研究團隊指出,一般來說,中性利率會偏向更低的利率水平,像美國2021年CPI通膨率攀升後可能回落至2~2.5%,但實際利率遠低於此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性利率將會取代政策利率說法,成爲接下來十年各國的利率主軸

牛津研究估測,美國的中性聯邦基金利率,現在到2029年的十年左右僅會在2%上下,源自於估計經濟將長期處於平衡狀態、且要到2029年貨幣政策纔會完全正常化歐洲中性政策利率會更低、約僅1.5%,日本的中性利率甚至接近於零。

該團隊指出,此項利率長期趨勢的估測,反映出未來幾年美國和歐元區債券收益率的增長將會保持溫和。

牛津經濟研究院指出,隨着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亞洲通膨率逐步上升,部分經濟體的通膨率已超過央行的目標,但預計這只是暫時現象,一般而言,通膨不會成爲亞太區央行的主要問題,同時不會面臨資本外流的重大壓力,只是亞太區各國一方面升息腳步必須跟好美國,又要處理中性利率大幅落後於經濟增長率的問題,讓央行政策上會十分爲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