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兩大板塊碰撞 尼泊爾地震2500萬年前已註定

加德滿都強震,著名地標巴山塔布王宮廣場變成一片斷壁殘垣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中心/ 綜合報導

尼泊爾發生罕見強震後,《紐約時報》26日發表分析文章指出,遠古地質運動中印度板塊歐亞板塊碰撞,隆起了世界屋脊。這種碰撞至今仍沒有停止。尼泊爾和周邊地區一直是地震雪崩的多發地區,每75年即可能發生有大震

2500多萬年前,印度還是一個快速移動板塊上的獨立島嶼,它跟亞洲大陸發生了碰撞。這兩個板塊的互撞目前仍在繼續,每年以1.5到2英吋(約3.8公分至5公分)的速度相互擠壓。這些能量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世界最高的山峰,並引發災難性的地震。

數十年來,專家一直警告加德滿都人民要注意這種危險。脆弱的地質結構,潛伏着地震威脅,加上建築物的構造不嚴謹、抗震力差,不可逆轉的造成了尼泊爾週六(25日)發生的地震悲劇

總部加州非營利組織「國際地質災難協會」(GeoHazards International)是一家試圖幫助尼泊爾等較貧窮、脆弱地區爲因應地震災難作準備的機構。該機構指出,每隔75年,這裡就會發生一次大地震。

81年前的1934年,尼泊爾東部距離珠峰大約10公里的地方發生芮氏規模8.1地震,共有1萬餘人喪生。1988年,共有逾1000人在一次規模較小的芮氏6.8地震中送命。

「國際地質災難協會」的總裁兼創始人塔克(Brian Tucker)說,上世紀90年代,該組織曾預測倘若1934年的地震再度發生,就會造成4萬人死亡:這是因爲人口正在向這座城市遷移,高大而脆弱的建築物將會坍塌。

「國際地質災難協會」在本月的更新資訊中說:「這裡平均每年人口增長率爲6.5%,而且城市密度位於世界最高行列;在這種情況下,住在加德滿都谷的150萬人明顯面臨着嚴重而且越來越大的地震風險。」

該組織協助當地成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旨在進行抗震工作,其中包括加強學校醫院的牢固。

週六的地震發生在加德滿都西北處,震源相對較淺,約爲14公里,所以地表震動更加強烈。但是由於地震爲芮氏規模7.8,所以釋放的能量比1934年時較少。

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地質學教授比爾漢姆(Roger Bilham)曾研究過該地區的地震歷史,他說,週六的地震持續了一到兩分鐘,斷層沿着斷裂帶滑動了約3公尺,斷裂帶長達102公里,從加德滿都穿過。

比爾漢姆說,這場地震「讓整個城市向南移動了約3公尺」。最高達芮氏規模6.6的餘震多數發生在加德滿都的東北部。週六的地震有可能只是更大地震的前奏,不過比爾漢姆認爲可能性並不大。

加德滿都和周圍的山谷座落在一個古老而乾涸的湖牀上,這也是該地區在地震中受到嚴重損毀的原因之一。

塔克博士說:「非常非常軟的土壤,鬆軟的土壤放大了震動。」塔克同時指出,德黑蘭海地秘魯利馬,以及印尼巴東同樣容易發生地震。這些地方附近的結構斷層都處在緊張狀態,但建築標準和災難預防則似乎不夠充分。

►►►小編只PO最新的新聞,歡迎鎖定《ET即時》粉絲團

▼尼泊爾強震造成首都加德滿都多數倒塌。(圖/臺灣世界展望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