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志工「付出」觀念!蔡升達走入部落 登深山爲學習

《ETtoday東森新聞雲》 交通擺渡人專題系列報導5

一趟旅程從出發到抵達目的,如果將途中的交通工具形容爲往來目的的中央的船,那麼服務公車計程車機場旅館等地的服務人員,就是一名送旅客目的地的「擺渡人」,搖櫓掌舵,讓船行駛到河道盡頭,工作過程中的態度,成就出最美的風景。記者遊琁如/臺北報導近年來臺灣年輕人開始興起不同於傳統景點遊覽旅行,不玩景點,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深入島國內部,品嚐另一套生活哲學。其中由蔡升達陳亦琳等人發起的「歐北來」很有一套,他們分享臺灣土地的感動,進而推廣「島嶼拼圖」遊程,帶領青年走進部落,真實體驗臺灣土地內裡甘美味覺。▲蔡升達發起「島嶼拼圖」。(圖/蔡升達提供,以下同)一開始在網路上創辦「歐北來」粉絲團,只是想要分享生活的感動,創辦人蔡升達說:「本來是設定一個旅行的夢想,鼓勵更多人追夢。」歐北來團隊從一個網路分享空間,帶入實體生活經驗,後續卻實際發起臺灣在地旅行,讓年輕人能透過一段兩天一夜或三天兩夜的目的地,體驗山林的沉靜美感。因爲在花蓮念大學,蔡升達曾與布農族同學馬詠恩回家生活,「第一次到馬遠部落的時候,被人跟人相處和山林深處智慧感動。」雖然感動,但沒錢沒想法的年輕人卻只能看着這片土地緩慢變化,「參與它消失的過程中,我一直想自己能做什麼。」畢業後在網路上創立歐北來團隊,被關注之後開始尋找商業模式,蔡升達於是思考把不破壞自然的旅行方式與商業模式結合的方法,推出「島嶼拼圖」計劃,也是由文化部支持的青年村落文化發展計劃。▼蔡升達與布農族人馬詠恩(圖右)讓年輕人深入部落,瞭解土地的文化。年輕人前往馬遠部落居住生活,繳交的旅費除了居於當地人家的住宿費用外,還有大部分是「學費」。「我們下田耕作採筍,不是爲了當志工,而是爲了學習。」因爲認爲部落長輩的知識與經驗值得珍藏,因此在部落中的生活和體驗,皆成爲學習的重要累積。蔡升達的想法,顛覆了一般人進入偏鄉地點做志工的想法,更將部落長輩被動的接受經驗扭轉,轉爲主動付出的情勢,「其實向這塊土地和長輩學習經驗的是我們,我們繳交學費,並拿取學習的取得,這纔是可以長久的方式。」蔡升達說,島嶼拼圖的就是把想要的生活方式結合貨幣經濟,維持原本生活樣貌,「喜歡的人就加入,每一個家小孩到老人都可以。」文化的凝結從個人到部落,能組成不同的細節體驗。蔡升達說:「很多東西不是因爲你發現所以有價值,而是本來就很特別,只是沒人花時間看。」▼向老人家學習生命歷程的智慧,是蔡升達的重要工作。文化是會變動的有機體,隨着時代轉變,部落的生活樣貌也隨之改變。原住民心中深山,原本是不許女性上去的神聖所在,但第一次破例,就是爲了島嶼拼圖,「如果再只遵循傳統,年輕人會漸漸找不到回家的路。」深山爲了想要「學習」部落的青年開啓,蔡升達回憶,第一次上山,住在獵寮的晚上,部落的長輩向他道謝:「謝謝你,沒有想到有人願意花錢來學習我們的文化,不是布農族的人都能愛上這裡,我們才能認識自己。」爲了讓部落持續維持生命力,參與的島嶼拼圖的部落家庭都拿出學費或住宿費的10%,作爲部落的共同推廣基金,部落內若想見學校、維護傳統屋,或者辦分享活動,資金都來自於此,不僅讓部落族人有收入,也讓年輕人找到回家的動力。臺灣或者世界,許多東西都存在消失的臨界點,「希望臺灣能當一個100萬人願意來10次的島嶼,而不是1000萬人來一次就忘記的地方。」如果臺灣的土地是一條河,土地的故事是河道的終點,蔡升達的工作便是旅客心中的「擺渡人」,搖櫓掌舵,讓船行駛到河道最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