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高齡嬤手抖種菜位置難抓準 出動利器解危機

全自動移植機精準控制並種下菜苗,平均每分地也只要花40至50分鐘就完工。記者陳苡葳/攝影

雲林縣是國內重要蔬菜產區,爲紓緩農村缺工,農委會輔導農事服務團推動蔬菜產業自動機械化,一貫標準作業流程不僅省人工,也比傳統栽種省下6倍時間,主委陳吉仲認爲,配合後端冷鏈物流、銷售通路等整合,這纔是成功的產業。

中央2017年開辦農業人力團舒緩全臺農場的缺工問題,累計有超過9000家農場申請,每年調度人力約40萬人,顯見常態型及季節性缺工都有迫切需求。

25歲青農胡振天在臺南新化種植1.5公頃的高麗菜,他坦言,農村務農勞動力多是七老八十的長者,高齡者的體力不比一般人,種下的菜苗行距會出現落差,後來引進全自動移植機,自動化後行距精準控制,勞力減輕、管理方便,也能做更多事。

不過機械化可讓人力成本下降,也能做到省工省時,也更有時間精盡其他面向;農機具李姓業者說,傳統人力栽種每分地約需4至5人,種植時間4至5小時左右,但機械化只需1人操作,每分地也只要花40至50分鐘。

但機器設備的成本不低,動輒100萬元,農民會願意投資嗎?胡振天認爲,設備可以透過補助、貸款解決資金問題,以長期效益來看很值得,農作面積夠大者,回本不是問題。

立法委員劉建國、蘇治芬今與陳吉仲至二崙鄉示範農田「驗收」輔導成果。陳吉仲表示,蔬菜產業的過程需要很多人力,從整地、作畦、移植、田間管理到採收的自動機械化可以解決缺工,他認爲,後續要推動種苗穴盤規格化,希望農民也能在過程中逐步改爲機械化。

針對農作面積較小的農民,陳吉仲說,農委會規畫輔導青農或代耕團體來做,也可提高年輕人投入農耕的興趣,他強調,品質維持好,就能提高競爭力。

人力到田間栽種菜苗,每分地約需4至5人,種植時間4至5小時左右,相對以自動機械化栽種,效率更事半功倍。記者陳苡葳/攝影

立法委員劉建國、蘇治芬今與陳吉仲至二崙鄉示範農田「驗收」蔬菜產業自動機械化輔導成果。記者陳苡葳/攝影